《路得记》是圣经旧约当中一卷极为独特的书卷。它只有短短四章,却在简洁而温柔的叙事中,展现了神奇妙的带领与救赎计划。它不仅记述了摩押女子路得与以色列人波阿斯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神在历史中的信实,以及祂如何透过一位外邦女子,参与并推进祂拯救人类的宏伟蓝图。
一、书名与含义
“路得”在希伯来文中意为“朋友”或“伴侣”。书名直接取自女主角的名字,这是圣经中少见的以女性命名的书卷之一。与《以斯帖记》并列,《路得记》向读者显明了女性在神救赎历史中的重要角色。路得并非以色列人,而是摩押人——一个曾与以色列人为敌的民族。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外邦女子,因着忠诚、善良与对耶和华的信心,被神接纳,并进入了大卫王的家谱,最终成为弥赛亚家谱的一环。
二、成书背景与作者
传统犹太传统一般认为撒母耳可能是作者,但书卷本身并未直接指明作者是谁。从书中对大卫家系的强调来看,最有可能成书于大卫王时期或其后不久。当时以色列已经进入君王时代,人们需要重新思考民族的根源与王权的合法性。《路得记》正好提供了大卫家谱的溯源,并藉此强调神的拣选与救赎。
从历史背景来看,故事发生在“士师治理的时期”。这是以色列历史上动荡的时代,人心远离神,道德败坏,社会混乱。而《路得记》却像一股清泉,在这黑暗的背景中,讲述了忠贞、仁爱、敬畏神的美丽故事,显得格外清新。
三、故事脉络
《路得记》的故事很完整,脉络分明,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1. 失丧与归回(第一章)
伯利恒人以利米勒因饥荒迁居摩押地,与妻子拿俄米及两个儿子同去。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后来父子三人相继去世,只留下拿俄米与两个儿媳。拿俄米决定回伯利恒,并劝两个媳妇各自归家。媳妇俄珥巴离去,但路得却以着名的誓言表明忠心:“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她跟随拿俄米回到伯利恒。
2. 拾取与遇见(第二章)
路得为生计到田间拾麦穗,恰巧进入波阿斯的田地。波阿斯是拿俄米亡夫的亲族,富有且敬畏神。他对路得的忠诚深为赞赏,慷慨供应她,使她在贫困中得着保护。
3. 夜间的请求(第三章)
拿俄米为路得谋求安身之所,教导她按当时的习俗向波阿斯求婚,请他尽至亲救赎的义务。路得在禾场夜间按礼俗请求波阿斯遮盖她,波阿斯感动于她的忠贞与品德,答应尽力履行救赎责任。
4. 婚姻与后裔(第四章)
波阿斯在城门前依法办理手续,取得娶路得的权利。他们成婚,路得生下儿子俄备得,成为拿俄米的安慰与祝福。俄备得后来成为大卫王的祖父。于是,故事不仅解决了一个家庭的困境,也为以色列的王室奠定了根基。
四、主要人物
1. 拿俄米
经历了丧夫失子的痛苦,但仍以智慧与信心引导路得。她从苦涩(“玛拉”)转向满有喜乐,成为神奇妙翻转的见证。
2. 路得
一位外邦女子,因忠贞与信实进入以色列信仰共同体。她象征着外邦人也在神的救赎计划之内。
3. 波阿斯
敬畏神的义人,富有仁慈与责任感。他愿意承担赎买的代价,预表基督作为人类救赎主的形象。
五、神学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