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摘取葡萄时,不可第二次搜刮葡萄藤,余下的要留给寄居者、孤儿和寡妇。
当纪念你们曾在埃及为奴。为此我命令你们行这事。
本章看似零散的律例背后,贯穿着上帝对子民社会的双重期许:
1. 神圣秩序的不可逾越性
婚姻关系的严肃界限(禁止反复离婚复婚),防止轻忽盟约成为社会常态;
刑罚的绝对公正(亲罪自负、严惩拐卖人口),拒绝集体株连或身份抵罪;
宗教卫生条例(大麻风处置)要求人谦卑顺服权威诊断,显明圣洁需要集体维护。
2. 弱势群体的神圣优先权
经济保护:
禁止扣押磨石(保障基本生存工具);
日落前归还贫者外袍(顾念人基本尊严);
当日结算工钱(维护劳工生存权);
农业伦理:故意遗留田间、果园、葡萄园的收成(不二次收割),使孤儿、寡妇、移民能拾取维生——此即“拾穗律”的人道精神,将生产活动转化为社会慈悯实践。
3. 历史记忆的道德驱动力三次重申“当记念在埃及为奴”(16、18、22节),将民族的被奴役创伤转化为保护边缘群体的内在动力。上帝的子民需在两类“记忆”中生活:
对神圣威严的记忆(米利暗因大麻风被罚);
对蒙救赎之卑微出身的记忆。
一个以上帝为主的社会,其圣洁不在于外在的宗教仪式,而在于守护每个生命的基本尊严。从新婚丈夫免役的“婚姻守护”,到田间遗漏禾捆的“慈悯设计”,律法在边界与温度间的平衡,指向一个真理——对弱势者权益的主动放弃(如不榨尽土地产出),才是衡量群体真正属灵高度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