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节目是街道民兵连表演的军体拳。二十多个精壮小伙穿着统一的民兵制服,动作整齐划一,喊声震天,展现了民兵队伍的精神风貌。王刚看得目不转睛,这个年纪的少年最崇拜这样的阳刚之气。
表演间隙,街道办的干部们抬着几桶凉茶走进人群,给观众解渴。人们互相传递着茶碗,说说笑笑,气氛融洽。
这时,舞台上传来一阵悠扬的二胡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端坐台中,拉起了《赣南采茶调》。这是当地流传已久的民间曲调,旋律婉转悠扬,仿佛把人们带到了云雾缭绕的茶山上。老者闭着眼睛,完全沉浸在音乐中,手指在琴弦上灵活地跳动。
台下渐渐安静下来,老人们的眼中流露出怀念的神情。王建国轻声对王超说:这调子跟我们洪城老家的戏曲不太一样。
一曲终了,掌声如雷。老者站起身,向观众深深鞠躬,台下有人高声喊道:再来一个!
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老者又演奏了一首《十送红军》。这首在赣南老区广为流传的民歌,立刻引起了全场共鸣。不少老人跟着轻声哼唱起来,眼中闪着泪光。这片红色的土地,曾经见证了多少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接下来的节目是街道幼儿园的孩子们表演的舞蹈《小松树》。孩子们穿着日常的衣裳,只是在腰间系了根绿绸带,在舞台上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王瑶在姐姐怀里看得入神,小手也跟着节奏挥舞起来。
你们看瑶瑶,她也想跳舞呢。王红笑着逗弄怀中的小妹。
表演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后在全体演员合唱《歌唱祖国》的歌声中落下帷幕。观众们自发地站起来,跟着一起高歌,歌声响彻云霄,把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演出结束后,人们意犹未尽,三三两两地聚在院子里聊天。孩子们在空地上追逐嬉戏,大人们则互相问候,交流着各自的生活近况。
周婶还沉浸在表演的兴奋中,兴高采烈地找到李秀兰:秀兰,我们跳得怎么样?没给你们丢脸吧?
跳得太好了!李秀兰真诚地称赞,特别是那个转身的动作,很有采茶女的神韵。
王超也上前道贺:周婶,您今天可真精神!
周婶笑得合不拢嘴:你这孩子,就会哄我开心。
另一边,王刚和同学们还在热烈讨论着刚才的民兵表演,比划着军体拳的动作。半大小子们,正是崇拜英雄的年纪。
太阳渐渐升高,已是晌午时分。人们开始陆续散去,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节日的喜悦和满足。
回家的路上,王刚依然兴奋不已:那个军体拳太帅了!我以后也要报名参加民兵训练!
王玥则对采茶舞印象深刻:周奶奶她们跳得真好看,我也想学。
李秀兰耐心地说:等你再大些,妈教你做针线活,那才是咱们客家姑娘该学的。
王建国和王超走在后面,看着前面兴奋的孩子们,相视而笑。
这样的日子真好,王建国感慨地说,太平盛世,国泰民安。
回到家,李秀兰开始张罗午饭。因为过节,她特意做了几个好菜:一碗红烧肉,一盘清蒸鱼,一盆芋头炖排骨,还有几个时令蔬菜。虽然不算丰盛,但在那个年代已经是难得的美味了。
饭菜的香味飘满小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继续谈论着上午的演出。王刚学着民兵打军体拳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王玥则哼着采茶戏的调子,虽然不成调,但那份快乐却是真实的。
午饭后,王超帮着收拾碗筷。窗外,阳光正好,秋蝉在树上鸣叫。这个国庆节,没有盛大的阅兵,没有华丽的焰火,却有着最朴实无华的欢乐和温暖。
下午,王超打算带弟弟妹妹去南水河边走走。秋日的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的芦苇已经抽穗,在风中摇曳生姿。这样的节日,这样的时光,值得好好珍惜。
(第三百零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