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但工人们的热情并未消退,反而更加高涨。各车间迅速行动起来,黑板报上贴出了建设领导小组的告示和初步的倡议书。
食堂的墙壁上,挂起了一幅由厂里略懂绘画的职工根据王超草图放大绘制的“未来新居”效果图,引得下班的工人们围着一遍遍地看,指指点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看,这就是咱家以后的样子!”
“二楼那间房留给我儿子结婚用!”
“这堂屋真亮堂!”
王超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他要和领导小组的成员开会,细化建设方案和预算;要跑工业局、计委办理后续的具体手续;要联系砖瓦厂、木料场,确认建材的供应数量和价格;还要协调各车间,安排义务劳动的计划,确保建设和生产两不误。
家里的饭桌上,话题也总是围绕着建房。
“超儿,听说咱们厂真要盖楼了?”李秀兰一边给瑶瑶喂婴儿餐,一边忍不住确认,脸上带着与有荣焉的光彩。
“嗯,批文下来了。”王超扒拉着饭,脑子里还在想着建材的事。
王刚兴奋地说:“哥,我放学了也能去帮忙搬砖!”
“等你考完试再说,”王建国难得地露出了笑容,对王超道,“这是大好事,也是大难事,你得多费心。”
王红也轻声说:“厂里姐妹们都高兴坏了,都说要轮流去工地帮忙做饭、送水。”
就连走在县城里,也时不时有相熟或不相熟的人跟王超打招呼:
“王厂长,听说你们玻璃厂要盖大楼了?真气派!”
“王副厂长,恭喜啊!这可是给咱南水县城争光了!”
油库爆炸案的阴影似乎在这一片欢腾和忙碌中被暂时冲淡了。但王超在夜深人静时,偶尔还是会想起专案组同志那凝重的表情。他知道,危机并未真正解除,只是眼下,全厂上下都被这建房喜事激发出来的巨大热情和凝聚力所笼罩,大家都需要一个这样具体而充满希望的目标,来抚平创伤,凝聚力量,看向未来。
职工宿舍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安居工程,更是在这个特殊的1957年夏天,注入南水县玻璃厂乃至整个南水县城的一剂强心针,它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昭示着一个团结奋斗、共创家园的新起点。
(第二百六十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