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金枪鱼与发言稿(2 / 2)

“厂长!”张保国见到他,放下手中的工具,“新轴承运行很平稳,噪音和振动都小多了,效率起码提升了百分之十五!”

“很好!”王超赞许地点点头,接着话锋一转,“有个事跟你商量。地区工业局下个月要开个经验交流会,我们厂准备去介绍一下技术革新方面的经验。你是主要的技术负责人,这发言稿,你得帮我一起琢磨琢磨,咱们得写得实实在在的。”

张保国一听,脸上露出既兴奋又有些紧张的神色:“地区交流会?让我参与写发言稿?厂长,我这大老粗,动笔杆子不行啊……”

“不用你动笔,你把咱们当初怎么想到要改设备,中间失败了多少次,怎么解决的,特别是那个热风循环的思路是怎么来的,还有具体省了多少油,降低了多少成本,这些实实在在的过程和数据,原原本本告诉我就行。”王超引导道。

张保国这才松了口气,挠了挠头,开始回忆:“说起来,最开始就是觉得油炸太费油,成本太高,何师傅也提过能不能省点油。后来您提了那个用热风吹的想法,我们一开始都觉得悬,做了个小箱子试,果然不成,鱼烤不熟,还受热不均……后来换了发热管,加了导流板,何师傅又调整了腌制方法,还试了先烘干再烤……反正折腾了小半个月,才慢慢摸到门道……”

王超认真地听着,不时插话追问细节。张保国虽然不善言辞,但说到技术问题,条理却很清楚,把过程中的挫折、关键的技术突破点和最终取得的效益都讲得明明白白。

跟张保国聊完,王超心里对技术部分的脉络清晰了很多。他接着又去找了何师傅。

何师傅正在指导工人调整新一批小鱼仔的腌制配方,见到王超,拍了拍手上的调料末。

“厂长,找我有事?”

“何师傅,是为了地区交流会发言稿的事。”王超把情况又说了一遍,“技术设备方面,保国跟我讲了。这产品开发,尤其是小鱼仔罐头的调味,怎么调试口味,克服了哪些困难,您是老前辈,得您来给我讲讲。”

何师傅掏出烟袋,点上火,眯着眼吸了一口,慢悠悠地说:“这事儿啊,还得说是厂长你脑子活络。当初要不是你盯着南水河里那没人要的小鱼仔,非说能做成罐头,咱们也想不到这上头来。”他吐出一口烟圈,继续道,“这鱼仔土腥味重,刚开始做出来,味道是真不行。后来一遍遍试,太咸了齁人,太淡了存不住,还得把那股子土腥气压下去,把鱼肉本身的鲜味提起来。光是调料的配比就试了不下二十回,桂皮放多少,八角啥时候下,都有讲究……总算摸到了门道,这味道才算是固定下来。”

何师傅的话语带着岁月的沉淀,将他如何在王超提出的产品方向上,凭借经验攻克调味难关的过程娓娓道来,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经验,让王超受益匪浅。

一上午的时间,王超就在与张保国和何师傅的深入交流中度过。他拿着笔记本,记满了关键的时间节点、技术难点、解决方案和具体的数据。

中午,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开始梳理思路,搭建发言稿的框架。他决定以“立足本地资源,依靠技术革新,实现降本增效”为主题,分三个部分来写:一是如何发现并利用南水河小鱼仔这一本地资源;二是技术改造的具体过程和成效,用数据说话;三是总结经验,展望未来,重点强调工人师傅们的智慧和团队协作的力量。

他摒弃了所有华而不实的辞藻,力求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食品厂最真实的故事。

下午,他继续完善稿子,反复修改,确保每一个观点都有事实支撑,每一个数据都准确无误。直到下班铃声响起,他才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

看着桌上这份凝聚了众人智慧和心血的发言稿初稿,王超心里踏实了许多。他收拾好东西,离开食品厂。

他没有忘记早上的打算。在回家路上,他再次绕到那条僻静的小巷,确认四周无人后,从系统空间里取出了预先准备好的一段真空包装的金枪鱼块和一个沉甸甸、纹路清晰的绿皮西瓜,放进了带来的布包里。

提着布包,想象着妹妹看到西瓜时的欢呼雀跃,王超的步伐变得轻快起来。夜晚,不仅有家人的欢笑和美味,还有那台等待探索的武术训练模拟器。

第一百四十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