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连平见闻(2 / 2)

散会后,老周打着哈欠说:“你们去吧,我这把老骨头得再歇歇,养足精神明天好赶路。”小刘和李大姐则约着去供销社看看有没有什么本地特色的稀罕玩意儿。王超表示想再去集市上仔细看看。

他再次来到集市,这次目标明确。他找到一个看起来比较实在的大蒜摊主,摊主是个话不多的中年人。

“同志,你这大蒜怎么卖?”王超指着那堆紫皮大蒜问。

“一分二一斤。”摊主报了个价。

王超蹲下身,拿起几头大蒜仔细看了看,又掂量了一下:“品相是不错。我要是多要点,能便宜些吗?一分钱一斤怎么样?我要五十斤。”

摊主愣了一下,打量了王超几眼,似乎在判断他是不是开玩笑:“五十斤?同志,你买这么多干啥?”

“单位食堂用,顺便给同事们带点土产。”王超面不改色地扯了个理由。

摊主犹豫了一下,显然这个量对他来说是笔不小的生意,最终点了点头:“成!就按你说的价。”

王超看着他称重、装袋,趁着摊主低头忙活、周围人也没太注意的间隙,心念一动,五十斤大蒜转移进了系统空间。摊主一抬头,发现王超已经轻松地把“空”麻袋拎了起来。

“呃……同志,你这力气可以啊。”摊主有些诧异地看着王超轻松的样子。

“呵呵,经常干活,练出来了。”王超笑了笑,付了钱,提着那个看似沉甸甸、实则轻飘飘的麻袋离开了。

接着,他又在集市上逛了逛,购买了几个手工精细的竹编小篮子、筲箕,还称了两斤当地山民卖的、色泽金黄、味道清甜的野蜂蜜。这些东西他都实实在在地提在手里,作为明面上的收获。

采购完毕,他背着装满小物件的背篓往回走。路过一个街角的修鞋摊时,看到老师傅正闲坐着抽旱烟。王超停下脚步,递上一根“大前门”:“老师傅,歇着呢?跟您打听个事儿。”

老师傅接过香烟,凑到鼻子下闻了闻,脸上露出笑容:“后生仔,什么事?你说。”

“咱这连平,除了这大蒜,还有啥有名的土产或者好手艺不?”王超一边给老师傅点烟一边问。

老师傅吸了一口烟,慢悠悠地说:“有名的?我们这儿的竹编也算一样吧。往东边走,过了河,那边生产队里有个竹编作坊,老师傅手艺好,编的东西扎实又好看。不过,也就是咱们本地人用用,卖不出啥大价钱。”

王超和他又聊了几句,对连平当地的物产和手工业情况有了更多了解,默默记在心里。

傍晚,王超提着蜂蜜和竹编回到招待所。李大姐和小刘正在兴致勃勃地摆弄她们在供销社买的彩色头绳和一面印着红双喜的小镜子。老周也起来了,正端着搪瓷缸喝水,看到王超背篓里的东西,好奇地问:“小王,买的啥好东西?”

“买了点本地蜂蜜,尝尝,味道挺纯。”王超说着,打开蜂蜜罐子,用筷子挑出一些,分给老周、李大姐和小刘,让他们兑水喝。

老周用手指蘸了点直接放进嘴里,咂摸了几下,眼睛一亮:“嘿!真不错,这蜜甜而不腻,是正经野蜂蜜!”

李大姐和小刘也兑了水,小口喝着,连连称赞。王超给自己也冲了一杯,蜂蜜水的甜意在舌尖缓缓化开,带着山野花草的清香。

他靠在窗边,看着夕阳的余晖将远处的山峦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老周还在咂摸着嘴里的蜜味,李大姐和小刘已经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明天要去的新丰县会是什么样子。

“听说新丰那边的香菇特别好,”李大姐说着,看向王超,“小王,你消息灵通,是不是真的?”

王超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端起搪瓷缸又抿了一口蜂蜜水。心里默默想着系统信息里关于新丰香菇的描述——肉质厚实,香气浓郁。明天,就要去亲眼看看了。

第一百零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