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各方应对之策(1 / 2)

时间,在崇祯忙碌间悄然溜走,很快到了六月中旬。

自从进入六月以来,京师天气愈发的燥热起来,崇祯身处东暖阁内,哪怕有冰块降温。

依然很难静下心来,这会崇祯正蹲在冰块前,亲自拿着把小扇,往自己脸上扇风。

新税政在北方麦收前,湖广第一季水稻前,己将圣旨发往了各县。

基层官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官员,是能作为且愿作为的,正如杞县知县罗绣锦。

收到圣旨后,他便已经预料到了,这旨圣谕下的艰难,但他依旧迎难而上。

杞县地处河南开封府,去年冬季之时,崇祯曾对河南各地,下旨开挖大型水库。

罗绣锦亲自视察麦田,向身旁刘理顺问道:“今年恰逢大旱,不知本县收成会如何?”

刘理顺朝北拱手道:“全赖陛下圣明!加之知县大人慧眼如炬,本县水库挖的足够多。”

“今年入夏以来,虽干旱不断加剧,但春雨之时囤积了,足够多的雨水可用于灌溉。”

“本县今年小麦,不仅不会绝收,还因灌浆期持续高温,小麦产量可能会更高!”

刘理顺是乡绅,也身兼杞县教谕,这会罗绣锦正视察的,正是他家的田产。

他本是举人出身,但皇上的一封圣旨下来,刘理顺顿时如遭雷击!

皆因他家良田近千亩,他第一时间想的并非对抗,而是找到知县罗绣锦商议。

两人商议一番,都察觉出这封圣旨里,并非仅仅针对征税,而是更深的土地问题。

陛下此举,就是要逼迫仕绅集团,将手里囤积的土地,尽快处理掉。

刘理顺看出了此点,在短短半个月内,将家中半数田产,低价售卖给了官府。

罗绣锦用库银,将其土地收购后,向远在京师的崇祯,上了份私人名义的奏本。

刘理顺家中田产,正好卡在五百亩以下,每亩地需缴五分银,还勉强有得赚但不多。

罗绣锦知县,也于县城四门张贴告示,并请人整日宣读,传达皇上圣意。

中小型地主士绅,就是那种家中五百亩以下的,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无奈!

若要卖掉手中土地,定是不想走这条路的,只能顶着四、五分税银,硬扛住先看看情况!

至于那些,二十亩田产以下者,对他们来说并无任何损失,还能暗中看出好戏。

罗绣锦整日游说于,县城各地士绅家中,期望他们将田产卖出,并重申了其中利害!

守旧派不为所动,表示家中有人在朝中任官,这种荒唐的圣旨,他们不会遵守。

罗绣锦也不恼火,出门后冷笑出声,暗想:一帮蠢货!真以为还有变动?

就凭圣旨上,那八个醒目的大字,有谁敢与之争锋?你们这些死硬派等死吧!

到期胆敢抗税不缴者,可别怪本县不讲情面,哼!

受小冰河影响,河南的麦子收成之日,都往后推迟了几日,好在现在都能正式收割了。

很快,罗绣锦带着差役,开始逐家上门征税,对于那些死硬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