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收获颇丰(2 / 2)

你想想都沦落为佃户了,哪有银子去租耕牛,每年光是湖口的粮食,都要节约着来吃。

现在犁地都是,一人在前背着纤绳,后面一人扶着犁车,这就是华夏祖辈几千年的缩影。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一俗语,也正是描绘明朝时期,人力拉犁的画面。

当然,身为皇帝自然不能一直拉犁,稍稍拉了段距离就上去了。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仅是劝农的一种方式,还有天坛春祭也是劝农。

这不是赶不上了嘛,在这里做了劝农,回去兴许能少挨些喷。

崇祯站在田埂边道:“你们当好生种田,等朕将来驱除鞑虏,再回来看你们!”

佃户们也没再下跪,而是躬身道:“躬送皇上,皇上也要保护好自己。”

“皇上下次来的时候,煮咱们新收的稻谷给您吃!”

崇祯眼中湿润了,点头道:“好,一言为定,下次朕来的时候。就挑谷子成熟的时候来。”

言罢,崇祯便上了马车,他要回去处理政务了,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处理。

回到驻地,崇祯对秦良玉道:“这次熊文灿为保命,将所有家产全给了朕。”

“这一路回程携带不便,除了文玩字画带走,那些金银全部留给马祥麟。”

“让他好生操练军队,尽量扩编军队,银子不够上折子跟朕说,秦将军随朕回京任职吧!”

经过近二十天的颠簸,总算是回到了京师。

崇祯总结这次张献忠之役,真可谓是收获颇丰,收下了李定国、艾能奇,活捉了张献忠。

收缴了熊文灿的家产,解决了白杆兵缺饷的困境,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进展。

回京之所以走得慢,主要是在洛阳停留了几天,顺道还去了太原晋王府。

等里的金银运到内帑,崇祯的小金库就算彻底丰足了,很多事情都可以有序推进了。

第一件事是建立军事学院,第二件事是提高粮食产量,第三件事则是扩充军备。

崇祯连军事学院的主官,都给找好了,就是秦良玉。

她已是六十五岁高龄,不再适合上战场拼杀,让其教授军事,相较于以前轻松不少。

崇祯在东?阁召见了秦良玉,秦良玉到了后躬身行礼道:“臣叩见陛下,躬祝圣安!”

崇祯指着其身后的椅子道:“朕安,秦老将军请坐。”

“朕,在太学边画了块地,打算修建一所军事学院。”

“到时候请秦老将军,过去任军事主官,您要有时间,就过去给学员授课解惑。”

秦良玉躬身道:“谢陛下体恤老臣,承蒙陛下厚爱,老臣也能享几年清福了。”

崇祯笑道:“秦老将军一生征战,适当休息休息,也无不可嘛!”

“对了,明日的朝议,朕对秦老将军的封赏,可能有官员会反对,秦将军需提前注意。”

秦良玉拱手道:“谢陛下,臣要不要赏赐,都无所谓的,只要陛下不难做就行了。”

崇祯无所谓的耸耸肩道:“无妨,朕反正被喷习惯了。”

“他们不给朕找点事,朕觉得朝会都,变得索然无味了。”说完,崇祯都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