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烧制了一批玻璃,经过七日的正常退火,终于制作出十多面,海碗大小的圆型玻璃。
厚度在一分左右(3.11毫米),不管是透光度还是纯净度,都优于红夷人做的玻璃。
与现代玻璃几乎没多大差别,像这样的平板玻璃,其实用价值,仅限于做窗户玻璃。
那要如何,才能提高其价值呢?当然是做成,能照出人像的镜子。
既然想到便做出来,崇祯下旨让银作局,用锡块反复敲打成锡箔,锡箔就是薄到极致的锡。
有人要问崇祯朝有没有锡,当然有!华夏使用锡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那时候会用锡掺入铜里,做成铜锡合金,来弥补铜硬度不够的问题。
锡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一直是制作兵器、钱币、容器中的常客。
银作局忙了好几天,才堪堪敲出了十张锡箔。手工制备的锡箔,肯定不如后世制作的薄。
但用肯定是能用的,又不是要做什么精细活,制作镜子那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
崇祯指挥匠人将锡箔,平铺在用草木灰水,清洗过的玻璃上。
再要匠人将水银,均匀涂抹于锡箔之上,并且不能将锡箔弄破。
之后便放在阴凉处,等其自然反应就行了,这个反应叫汞齐反应,《天工开物》有记载。
反应结束后,形成的锡汞合金,会紧贴在玻璃上面,形成反光层。
放在那两三天就行不用特意盯着,做完这一切崇祯便回去了,他得过此天再来琉璃坊。
匠人用丝绸包上棉花,轻柔的将水银,倒在锡箔上涂抹均匀,然后就在一旁看着。
他们不懂为何皇上要他们做这些,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看‘稀奇’。
他们就这样,一直在旁边看着,他们很想知道最终结果。
哪知!崇祯正在东暖阁批阅奏折,就接到了锦衣卫传来的消息。
制作镜子的工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手发抖和精神异常。
崇祯一听大感不妙,他忘记告诉匠人,汞在常温下极易挥发,从而引起中毒。
汞这玩意一旦中毒,放现代都不好治疗,更不要说在明朝了。
可以说那几个中毒的匠人,几乎就等于宣判死刑了。
这个结果让人心情极为沉重,这又是几户人家,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
仅仅因自己的一时疏忽,崇祯现在很自责,而这种压抑的自责,他还不能跟任何人提及。
放下手上的奏折,崇祯立即叫上王承恩,立即前往门头沟的琉璃坊。
当崇祯到这里时,几个中毒的匠人,已经濒临死亡边缘了。
中毒的匠人已经出现,严重的口腔溃疡,和严重焦虑、神情萎靡。
其实,汞中毒还不仅仅是这些危害,汞中毒几乎攻击人体,全身所有器官。
如血液、肾脏、大脑、淋巴系统、肝脏等等。
如果家里打碎了温度计,请记得第一时间,打开窗户通风。
用一次性注射器或滴管,收集汞珠(水银),在被污染的地面,洒上一层硫磺粉。
它们两者之间,会反应生成硫化汞,硫化汞的危害,要远远小于汞蒸汽。
崇祯只是看了一眼便确定,这几人确实没法救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