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粮食展望(1 / 2)

是不是很多大人以为,得搞‘官绅一体纳粮’了,现在还真不行。

在未完全稳定的前提下,在军权还未,抓到手上的情况下。

崇祯若是敢,提出来搞这个,那就是厕所点灯—离死不远了!

现在的崇祯,可是很惜命的,一点都不想‘被短命’。

下朝后崇祯回到?阁,让王承恩帮着一起找找,有没有福建布政使的折子。

找了往期记录等,终于在一大堆,留中不发的折子里。

找到了几本折子,是福建布政使,张肯堂上的。

他折子里多次提及,福建有高产作物,能活人性命,请圣上大力推广!

但当时的崇祯,正焦头烂额,如果不是换了个人,还真就会一直,不处理这个折子了。

如今都过了快半年多了,崇祯拿起折子看了起来。

折子里详细讲述‘番薯’亩产,和食用方式,以及福建种植规模。

末尾还说,进贡了几筐番薯,给陛下尝鲜。

番薯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

从吕宋冒着生命危险(今菲律宾),偷偷带回来的,到如今已在福建,大规模种植了。

但自始至终,崇祯压根就没看到过,估计被太监或者尚膳监,当成废物丢掉了。

毕竟,番薯为了方便长途运输,肯定不会清洗。

那裹着泥巴,黑不溜秋的东西,还真有可能不被人重视

想到此处,崇祯朝王承恩道:“王伴伴,你快叫个腿脚快些的宫人。“

”去尚膳监或者内廷仓,看还能否找到这个番…算了,你跟朕一起过去,这个很重要。”

拿着折子,崇祯转头就出了东暖阁,王承恩还提着大氅,追在崇祯身后。

尖声道:“我的皇爷哟!您快些穿上大氅呀,外面凉……”

崇祯停下身,转头看着这个,忠心的老太监,眼眶稍显湿润,接过他手上的大氅。

披在身上道:“都什么时候了,哪管得了这些你快着点!”王承恩迈着小碎步,赶紧跟上。

命宫人拿钥匙过来,打开内廷仓(养心殿旁),崇祯也顾不得皇帝礼仪了。

走进仓库里,就开始亲自寻找,这么重要的东西,居然没人重视。

想到此处,恨不得抽自己几巴掌:崇祯啊崇祯,你说你脑子里,一天到晚装的什么?

这么重要的东西,你却视而不见!这得救多少百姓啊?

徐光启着的《农政全书》有详细记载:“亩收数十石,一也:色白味甘,于诸土种中。”

“二也:益人与薯蓣(山药)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

“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徐光启是真大才,可惜崇祯六年去世了。

不过他编着的《农政全书》,得大力推广起来。

几人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估计是被当成,无用之物丢弃了。

崇祯很是失望,布满灰尘的脸上,写满了不开心。

王承恩虽不知,皇爷为何会因为,番薯没找到,就满脸失望,不过安慰人他还是会的。

于是轻声道:“皇爷,既然是福建布政使送来的,就算不见了,问题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