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矩阵稳定运行带来的红利是巨大的。无名岛基地仿佛被注入了无穷的活力,纳米组装机昼夜不停地轰鸣,将各种经过粗加工的本地材料和回收金属,“打印”成设计图上那些精妙的部件。整个洞穴几乎变成了一个忙碌而有序的工厂车间。
罗宾带领的技术团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轻型空天护卫舰”的设计图解析和关键子系统攻关上。这艘被内部命名为“自由先锋号”的护卫舰,其核心推进系统完全基于“谐振”原理,与月宫战舰依赖的高能等离子推进或尚未完全成熟的曲速技术截然不同。
“难点在于‘谐振场’的生成与稳定,”罗宾在技术会议上指出,全息投影上展示着复杂的能量流模型,“它需要与空间本身的某种底层‘纹理’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推力,而不是像传统推进器那样依靠反作用力。这要求我们的能量矩阵输出极其纯净和稳定,并且控制系统要有超高的灵敏度和预判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布琳的“生物实验室”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她发现,某种在百慕大能量场中变异的海藻提取液,能够显着提升能量导管的“信息承载”效率和稳定性,减少能量在传输过程中的“噪声”。这就像是给狂野的能量流加上了一个“减震器”。
另一方面,凌云和柳生也在贡献他们的力量。他们将武者的“入微”控制力运用到精密部件的装配和调试中,他们的手指比最精密的机械臂更稳定,感知更敏锐,能够发现仪器难以察觉的微小瑕疵和能量不协调。
路飞则成了“压力测试员”。任何新造出来的部件,无论是结构框架还是小型推进器原型,都会先被他用各种“蛮横”的方式检验强度——捶打、扭曲、甚至用他那恢复年轻的“橡胶”身体进行极限拉伸。虽然方式粗暴,但确实帮助团队提前发现了不少设计上的薄弱环节。
经过数周不眠不休的攻坚,第一个全尺寸的“谐振推进器”原型终于被制造出来,并安装在了经过加固的测试平台上。
测试当天,整个基地的气氛凝重到了极点。推进器原型像一个巨大的、布满复杂晶格和能量回路的金属喇叭,固定在测试平台中央,与能量矩阵通过粗大的临时线缆连接。
“所有人员就位!能量连接确认!准备第一次点火测试!”罗宾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测试区,她的手心微微出汗。
娜美站在观测台上,目光如炬。路飞、凌云、柳生等人也在安全区域内屏息凝神。
“能量输出,10%!”罗宾下令。
嗡——!
推进器发出了低沉而奇特的嗡鸣,周围的空气开始肉眼可见地扭曲,仿佛高温下的热浪,但又带着一种奇异的秩序感。平台轻微震动。
“20%!”
嗡鸣声加剧,空气的扭曲范围扩大,测试平台周围的灰尘被无形的力量排开,形成一个干净的圆圈。
“50%!”
刺目的白光从推进器的晶格中迸发出来,整个洞穴都被照亮!强大的能量波动甚至干扰了基地的照明系统,灯光一阵闪烁。平台开始剧烈震动,固定螺栓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