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揭开层层谜题(1 / 2)

两个月的时间,在帝汶岛的湿热空气和全球紧绷的神经中飞速流逝。

这两个月,人类的目光被月球牢牢吸引。“白玉京”展现的力量和效率令人瞠目结舌。庞大的“银河舰队”并未如某些悲观预言家所想的那般用于征服地球,而是以一种近乎慷慨的姿态,开始了大规模的太阳系开发。

首批数艘万吨级工业舰和运输舰,满载着由月球基地预制模块拼装而成的火星基地核心舱,以及难以计数的工程机器人和建设物资,浩浩荡荡启程前往火星。它们的引擎喷口在漆黑的宇宙中拉出长长的蓝色光轨,如同神话中巨人投出的长矛,精准地刺向红色的星球。传回的画面显示,火星乌托邦平原上,一个具备完整生命维持系统和初级资源开采能力的基地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其建设速度远超地球任何航天机构最乐观的预估。

另一支规模稍小但技术含量更高的分舰队,则一头扎进了小行星带。它们装备了强大的牵引光束和分子级精炼工厂,如同饥饿的巨鲸闯入磷虾群,高效地捕捉、分解、熔炼那些富含金属和稀有元素的小行星。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极高,几乎看不到人影。

最令人震惊的是,两三艘飞船,借助月宫提供的、远超人类理解的高效推进系统,在两个月内完成了从地球轨道到冥王星的往返!它不仅传回了柯伊伯带天体前所未有的清晰图像,更在冥王星的“心形”区域斯普特尼克平原边缘,利用预制模块建立了一个小型前哨站——人类足迹首次以实体的形式,烙印在了这颗遥远矮行星的冰封大地上。

而当采矿舰队返回月球时,其收获更是让地球上的所有观察者陷入了集体失语。它们拖拽着、或者说内部货舱满载着提炼好的、纯度极高的金属锭(钛、铁、镍、铂族)、稀土元素、甚至还有在地球上极为罕见的氦-3和用于聚变反应的超重氢。其数量之巨,粗略估算,足以再建造两支规模等同于现有“银河舰队”的星际舰队!月宫“白玉京”的工业潜力和资源获取能力,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展露无遗。地球的抵抗,在这样碾压级的实力面前,显得愈发苍白可笑。

然而,帝汶岛皇宫密室内,石峰脸上的阴霾却并未因这些辉煌的星际捷报而散去分毫。这些成就越是惊人,他心底那个荒谬却又无法忽视的念头就越是清晰——这一切的源头,恐怕远非“天才”二字可以解释。

“深蓝之眼”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像梳子一样梳理了所有可能与叶文洁教授有关的线索——……几乎挖地三尺。

结果,却令人极度沮丧。

叶文洁教授这个人,仿佛在1992年那个关键节点之后,就真的从人间彻底蒸发了。没有死亡记录,没有就医记录,没有使用任何身份信息的出行记录,没有任何可靠的目击报告。她就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连最细微的涟漪都未曾泛起。这种彻底的消失,本身就透着一股令人不安的非同寻常。

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收获,是一本笔记,被“深蓝之眼”的特勤人员小心翼翼、不惊动任何外界注意地带回了帝汶岛,此刻就静静躺在石峰面前的桌子上。笔记本的深蓝色硬壳封面已经磨损褪色,边角卷起,散发着旧纸张和淡淡霉味混合的气息。

石峰屏住呼吸,轻轻翻开。扉页上,是叶文洁那熟悉而娟秀中带着刚劲的字迹,只有简单的日期:“1987-1991”。

笔记的内容庞杂而深邃,远超石峰的想象。它并非日记,更像是一本思想实验和工作日志的结合体。

* **黑暗森林的深化:** 笔记用了大量篇幅,从天体物理、射电天文学、计算机科学、乃至宇宙社会学和哲学的角度,反复推演、论证、完善着她和石松所认知的“黑暗森林法则”。她不仅分析了技术爆炸和猜疑链,更深入探讨了“文明生存”作为宇宙间可能的第一公理,所带来的伦理困境和必然的冷酷抉择。字里行间充满了理性的冰冷,但也隐约透出一种对宇宙宏大与残酷的悲悯。

* **早期关联的印证:** 在笔记的中后部分,石峰看到了让他瞳孔一缩的记录。叶文洁用平静的笔调,记录了**1950年**,时任港岛大亨的**石松**(他的二爷爷)和其内兄——**叶大少**——如何通过特殊渠道,将正在清华大学的叶家,接到香港,在香港大学担任物理系客座教授。这段记录,不仅为石松与叶文洁长达数十年的合作渊源提供了最早的确凿证据,更揭示了石松布局之早、眼光之毒辣,仿佛早就知道叶文洁的价值。

* **知识的圣殿与迷雾:** 笔记的最后三分之一,内容变得愈发高深莫测。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公式、图表和思维片段,涉及**夸克的禁闭与渐进自由、希格斯场赋予质量的精妙机制、弱电统一的优雅模型、甚至弦理论在十维时空中的振动**……这些深奥晦涩的理论如同被擦去尘埃的宝石,在叶文洁清晰的笔触和洞察下,隐约呈现出它们的内在逻辑和震撼美感。她似乎在探讨物质与能量在最基本层面的界限,对称性的破缺如何孕育了宇宙的复杂与生命本身。这些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主流物理学的前沿,甚至有些概念石峰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都感到难以完全理解。这绝非单纯的学术记录,更像是在某种极高明指引下的思考和学习心得。石峰越看越是心惊,一个在现代社会被网络小说熏陶过的灵魂,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个念头:这…!

石峰缓缓合上笔记,指尖感受着粗糙封皮的质感,内心却掀起了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