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躺平还是创业?(1 / 2)

2009年的序幕,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中缓缓拉开。华尔街的创伤尚未愈合,世界的目光聚焦在各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和经济的艰难复苏上。然而,在互联网世界一个极其隐秘的角落,一场将颠覆未来金融格局的革命,正悄然萌芽。

东方城市花园的书房里,那两台价值不菲的电脑并未因A股清仓而沉寂。相反,它们进入了另一种更为奇特、几乎不眠不休的工作状态。屏幕上不再是跳动的K线图,而是运行着两个看似简单却持续消耗着CPU资源的命令行窗口——屏幕上滚过一行行晦涩的代码和不断增长的、毫无规律可言的字符串。

石星坐在电脑前,眼神专注,手指偶尔在键盘上敲击几下,进行着维护和监控。他等待这个时刻已经太久——2009年1月3日,一个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oto)的神秘人物,在密码学邮件列表里发布了比特币的开源软件,宣告了这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诞生。而更关键的是,他随即发布了第一个比特币挖矿程序。

“挖矿开始了。”石星低声自语,启动了程序。在最初的比特币网络中,挖矿算法(SHA-256)尚未被ASIC矿机垄断,完全依靠CPU的计算能力。普通家用电脑即可参与,且全球知晓并参与挖矿的人寥寥无几,算力竞争极低。石星这两台配置顶级的电脑,在当时的环境下,堪称“矿霸”。

两台机器7x24小时全速运转,机箱风扇发出持续的嗡鸣,CPU高负荷工作产生的热量让书房比外面暖和不少。屏幕上,代表成功“挖”到一个区块、获得50枚比特币奖励的记录,虽然频率不高(早期区块产生时间约10分钟),但每一次记录的出现,都意味着石星的钱包地址里又增添了一笔未来价值连城的“数字黄金”。

阿英的疑惑与石星的解释:

书房里永不关机的电脑和持续工作的嗡鸣声,以及月底陡然增加的电费账单,自然引起了阿英的注意。

“星哥,书房那两台电脑怎么老开着?嗡嗡响,还特别费电。”阿英抱着小启明,走进书房,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字符,一脸困惑,“这又是在弄什么新投资吗?看着好奇怪。”

石星放下手中的育儿书,笑了笑,将阿英拉到身边坐下,指着屏幕上那些看似无意义的字符串解释道:“这不是炒股,阿英。这叫‘挖矿’,挖一种非常非常新的东西,叫‘比特币’(Bit)。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只在网上存在的、特殊的‘数字金币’。”

“数字金币?”阿英更迷糊了,“那能买什么?有什么用?”

“现在确实没什么用,知道的人太少了。”石星坦诚地说,“但是,它的设计非常精妙,数量有限(总共只有2100万枚),而且挖矿会越来越难。最关键的是,”他加重了语气,眼中闪烁着洞见未来的光芒,“只有现在,用我们这种普通电脑,还能挖到不少。到了明年,普通电脑就几乎不可能挖到了。”

他揽住阿英的肩膀,看着怀中好奇张望的儿子:“所以,我们就挖这一年。就当是……白捡的。电费多花点就多花点,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这些‘数字金币’现在不值钱,但也许十年、二十年后,它们每一枚都可能变得像高纯度的黄金一样珍贵。” 石星心中默算着前世的轨迹:每枚比特币价格巅峰将突破11万美元! 他这一年日夜兼程的挖矿,预计能收获两千多枚!这将是未来一笔无法想象的、零成本的巨额财富!

阿英听着丈夫的解释,虽然对“数字黄金”的概念依然懵懂,但她捕捉到了关键信息:只挖一年、现在不挖以后没机会、成本很低、未来可能很值钱。最重要的是,她信任石星。从雷曼的惊天做空到腾讯的杠杆豪赌,再到兴业银行的精准逃顶,丈夫在“大事”上的判断从未出错。

“哦,这样啊。”阿英了然地点点头,不再纠结,“那好吧,就挖一年。反正电费我们也付得起。就是别太吵到宝宝就行。” 她低头亲了亲小启明的脸蛋,抱着他离开了书房,继续她的育儿日常。对她而言,丈夫那些神秘的金融操作和挖矿,远不如儿子今天多吃了几口辅食、多笑了一声来得重要。这份淡然与信任,是石星最珍视的港湾。

生活的回归与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