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援助”的双刃剑: 索菲亚对西方所谓的“援助”和“投资”充满警惕。历史证明,它们往往附带苛刻的政治经济条件(如强迫私有化、开放市场),目的是服务于援助国自身的战略和商业利益,而非受援国的真正发展。如今,正规军背后,难道没有某些西方势力的影子?他们支持正规军剿灭刘子光,是出于“正义”,还是因为刘子光不受他们控制,阻碍了他们获取这里的资源和影响力?她想起凉兮截获的那些指向不明的巨额悬赏,背后是否也有西方情报机构的黑手?
自主与治理的关键: 塔隆的例子让索菲亚看到了微弱的希望之光。真正的出路,在于强大的自主意志和有效的治理能力。 刘子光拥有强大的武力(铁砧新军、夜莺小队)和一定的财富(金条、暗网资金),也展现出了非凡的谋略。但这足够吗?武力可以打下地盘,可以震慑敌人,但无法自动转化为良性的治理和可持续的发展。如何将控制的领土和人口有效整合?如何建立一套相对公平、高效、能赢得民心的管理制度?如何发展出真正属于这片土地、惠及大多数人的产业?这些都是比战胜奥祖和正规军更艰巨、更漫长的挑战。
索菲亚抚摸着自己的孕肚,感受着里面小生命的悸动。她为这个孩子规划的“蓝血”欧洲之路,此刻在她心中产生了动摇。仅仅将孩子送离非洲,就能摆脱历史的阴影吗?这片土地的问题,需要在这片土地上解决。
她铺开一张新的空白电子蓝图,标题是:《光通共同体——自主与发展初步构想》。内容不再是单纯的港口盈利预测或矿产出口计划,而是包含了:
粮食安全基石: 利用凉兮的暗网资金,秘密引进高产耐旱作物种子和农业技术专家,在控制区腹地建立数个大型示范农场,目标是逐步减少对S老板香米的绝对依赖。
基础工业萌芽: 利用港口便利和矿产,优先发展小型钢铁厂(满足自身建筑和军械维修)、农具厂、基础药品分装厂。技术来源?她想到了那些被凉兮“说服”或从战乱地区“招募”来的工程师。
教育与人才: 建立基础的扫盲学校和技术培训中心(最初可能只针对军队和核心人员子女),教材由她亲自组织编译,剔除殖民视角,强调实用技能和本土历史(包括血泪史)。凉兮可以负责搭建远程教育平台。
治理框架雏形: 参考PLA手册中关于基层建设的部分,结合部落长老议事的传统,尝试在核心控制区建立层级简单、权责明确的“军民委员会”,负责治安、基础建设、物资分配和纠纷调解,直接向刘子光负责。目的是逐步替代纯部落或纯军事化管理,增加民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科技暗线: 利用凉兮的能力,秘密建立一个小型研发团队,专注于通讯加密、简易武器改良(如提升煤气罐炮弹精度)和太阳能应用(减少对柴油发电机的依赖)。
这是一个充满荆棘、近乎乌托邦的蓝图。索菲亚知道,在战火纷飞的当下,这显得多么不合时宜。刘子光需要的是枪炮、是胜利、是眼前的生存。但她必须开始思考,必须为她的孩子,为所有在这片土地上降生的孩子(包括振邦、未来的玛拉姆的孩子、艾丽卡和林小雨的孩子),谋划一个超越掠夺与依附、超越历史轮回的未来。
她望向港口区堆积如山的爪哇香米,那是S老板的“恩赐”,也是无形的枷锁。又望向窗外无垠的非洲大陆,那里有被战火蹂躏的村庄,也有未被开发的沃土。贝宁的往事如同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着光通帝国的荣耀与脆弱。索菲亚·波旁(或者现在该叫刘索菲亚?),这位曾经的巴黎模特、如今的军阀夫人兼战略规划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将这份凝聚着历史反思与未来期许的蓝图加密保存,标题下方,她加了一行小字: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历史的回响在育婴室的啼哭与港口的汽笛声中交织。索菲亚知道,说服刘子光接受这份着眼于长远的“负担”,将比她参与的任何一场商业谈判或军事谋划都更加艰难。但为了孩子,为了这片多灾多难又充满可能的土地,她必须尝试。镜鉴已明,前路荆棘,她将手持这份蓝图,如同手持一柄无形的剑,刺向那循环往复的命运之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