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华为的试炼(1 / 2)

深圳,华为坂田基地。这里没有北邮校园的宁静书卷气,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高速运转的、近乎金属摩擦的紧张感。巨大的厂房、穿梭的班车、步履匆匆神色专注的员工,构成了一幅庞大而精密的工业图景。刘子光穿着崭新的工卡,踏入了这片属于“通信战士”的疆域。

作为初级通信工程师,他被分配到了“无线产品线海外支持预备队”。名字听起来像预备役,实则意味着:哪里最艰苦、最紧急、最需要“救火”,哪里就是他们的战场。培训期短暂而高强度,从公司严苛的流程规范(Ipd集成产品开发)、复杂的设备原理,到基础的生存技能(急救、野外方向辨识),甚至还有简单的法语、阿拉伯语速成。压力如影随形,淘汰机制冰冷无情。

“在华为,板凳是冷的,但战场是热的。你们要像种子一样,撒到最贫瘠的土地上,也要给我开出花来!” 培训主管的训话,带着任正非式的铁血味道。刘子光默默听着,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胸腔里却仿佛被投入了一颗烧红的炭块——一种混合着挑战欲和证明欲的灼热感升腾而起。他需要这种“热”。

很快,“战场”的召唤来了。不是预想中的欧洲或东南亚,而是也门——一个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政治局势微妙的国度。项目任务:在南部沙漠边缘一个偏远小镇,紧急修复因沙尘暴和疑似人为破坏而瘫痪的GS基站群,保障一条重要跨国公路的通信生命线。期限:72小时。

团队只有三人:经验丰富的组长老张,负责协调和总控;技术扎实但略显保守的赵工;以及,新人刘子光。

沙漠的炙热和风沙给了刘子光一个下马威。抵达现场,看到的景象比报告更糟:几座基站的设备箱被沙粒侵入严重,天线歪斜,供电线路多处被可疑地切断。备用件运输因沙尘暴延误,当地合作方的工程师技能有限且效率低下。老张急得嘴上起泡,赵工则不停地抱怨环境和后勤。

刘子光却像回到了北邮的竞赛现场。他迅速进入状态,仿佛周遭的混乱和压力只是背景噪声。他没有急着动手拆修,而是顶着烈日和风沙,花了宝贵的两个小时,用军用级别的望远镜(他自费购买的“玩具”)仔细勘察了所有基站位置、地形、破坏点分布,甚至记录了不同时段的风向风速和沙尘浓度。

“小刘,你磨蹭啥呢?时间不等人!”老张忍不住催促。

“找规律,找最优解。”刘子光头也不抬,在随身携带的硬壳笔记本上快速绘制着草图,标注着符号和数据,“破坏点集中在背风坡低洼处,切口有特定角度,像是有经验的人干的,可能和当地部族冲突有关。沙尘主要从西北灌入设备箱缝隙…”

他结合勘察数据和设备原理图,在脑中飞速构建模型:

问题拆解: 通信中断 = (硬件损坏 + 供电中断) * 环境恶化 * 人为干扰。

资源约束: 备用件不足、人力有限、时间紧迫、环境恶劣。

目标函数: 在72小时内,以最小资源代价恢复核心区域通信。

一个大胆的“非标准”方案在他脑中成型:

“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 放弃全面修复所有基站。选择地形最高、受风沙影响相对最小、且能覆盖公路关键路段的一座主基站,集中所有可用备件和人力优先全力修复它,作为临时核心节点。

“迂回补给,建立冗余”: 利用几台受损较轻的基站,拆下可用的关键模块(如功放、滤波器),集中支援主站修复。同时,利用带来的便携式微波设备,在主站和另一个地势较高的残存基站间建立点对点链路,形成简易的通信中继和备份路由。

“环境隔离,以守代攻”: 针对沙尘,他指挥当地工人用能找到的一切材料——废旧帆布、木条、甚至沙袋——在主基站设备箱周围搭建了一个简易但有效的防风沙掩体。没有专业密封胶?他用高温融化的工程塑料条(来自废弃线缆外皮)进行临时封堵。

“情报监控,预警防御”: 他利用修复好的主基站监控功能,结合便携频谱仪,设置了对附近区域异常信号(可能对应破坏者使用的对讲机)的监听和告警。并将自己那台改装过的、带太阳能充电的远程监控摄像头(大学课题的遗留物),悄悄架设在一个隐蔽制高点,视野覆盖关键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