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大年初七,香港 石松亲王行宫 - 松鹤居)**
拜访过璇宫的深沉暮霭与嘉欣苑的锐利锋芒,石峰和阿玉在石安的引领下,终于来到了此行最具分量,也最让人感到放松的一站——大王妃与二王妃共同居住的院落:**松鹤居**。
与行宫内其他区域的奢华或现代不同,松鹤居透着一股沉静、质朴又温暖的气息。院落很大,种满了青翠的松柏和寓意长寿的盆景,甚至开辟了一小片菜畦,里面种着时令青菜。主体建筑是一座古色古香、飞檐斗拱的中式大屋,用料厚实,漆色深沉,透着一股历经风雨后的安稳。
推开厚重的木门,一股暖融融的气息夹杂着淡淡的草药香和点心甜香扑面而来。客厅宽敞明亮,陈设却极为简朴实用:厚重的酸枝木桌椅擦得光亮,墙上挂着大幅的“福”、“寿”中堂和几幅山水画,博古架上没有昂贵的古董,反而摆着一些朴素的陶罐、竹编器具和几个相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心安的家常味道。
客厅中央,两张并排放置的宽大太师椅上,端坐着两位穿着深色棉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老妇人。她们的面容饱经风霜,布满了深刻的皱纹,双手骨节粗大,依稀可见早年劳作的痕迹。但她们的眼神却异常温和、清澈,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豁达与慈祥。
左侧的是**大王妃阿英**,身形稍显瘦削,但腰杆挺直,眼神中带着长房长媳特有的沉稳。右侧的是**二王妃阿秀**,脸庞圆润些,笑容更显和蔼可亲。最令人动容的是她们之间的氛围——两人挨得很近,阿英的手自然地搭在阿秀的手背上,阿秀则微微侧身倾向阿英。那份从骨子里透出的亲密无间、相互依偎的感觉,如同呼吸般自然,仿佛她们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石峰知道,这两位从广西山区贫困农家走出的姐妹,自少女时代起便形影不离,嫁与石松后更是共同经历了无数风雨,情谊早已超越血缘,真正做到了“一生一世一双人”(姐妹版)。据说她们几乎从未分开过一天。
“是阿峰和阿玉来了吧?”大王妃阿英率先开口,声音带着浓重的广西乡音,温和而亲切,如同山间的暖风。她的目光落在石峰脸上,充满了长辈的慈爱和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大奶奶!二奶奶!”石峰和阿玉连忙上前,恭敬地行礼问安,“孙儿(阿玉)给您二位拜年!祝大奶奶二奶奶福寿安康,松鹤长春!”
“好孩子!快起来!快起来!”二王妃阿秀笑得眼睛眯成了缝,连连招手,“走近些,让奶奶看看!哎哟,阿峰都长这么高这么俊了!阿玉姑娘也水灵灵的,看着就让人欢喜!” 她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发自内心的真诚。
石安示意随行人员将礼物奉上:包装精美的顶级瑶柱、花胶、冬虫夏草等滋补品,以及两件质地极其柔软舒适的顶级羊绒披肩。东西不算奢华,但胜在贴心实用。
大王妃阿英看着礼物,嗔怪道:“哎呀,又破费!家里什么都不缺!你们能来,比什么都强!” 她示意旁边的老女佣(同样是跟了她们几十年的广西同乡)收下礼物,然后目光再次聚焦在石峰身上,那眼神里充满了深深的慈爱与一丝挥之不去的愧疚。
“阿峰啊...”大王妃阿英的声音低沉了些,带着岁月的沙哑,“你...你不怪大奶奶和你二奶奶吧?” 她握紧了二王妃阿秀的手,仿佛在汲取力量,“当年...把你一个人留在都安老宅那么多年...让你吃了那么多苦...”
石峰心中了然。石松曾昏迷十二年,这些都是石家嫡系曾面临的真实危机。这两位从贫苦中挣扎出来、不识字却有着最原始生存智慧的老王妃,用她们的方式,试图保全家族的血脉。他上前一步,轻轻握住大王妃布满老茧的手,语气真诚而温和:“大奶奶,二奶奶,快别这么说。孙儿明白,当年把孙儿留在都安,是您二位在那种处境下,为石家、为孙儿着想,能做出的最好安排了。孙儿在老家虽清苦些,但平安长大,如今一切都好。孙儿只有感激,绝无半分怨怼。”
阿玉也连忙上前,扶着二王妃阿秀,柔声安慰:“是啊,大奶奶,二奶奶,您二老快别伤心了。峰哥现在不是好好的嘛?还这么有出息!都是托您二老的福气呢!”
石峰的话和阿玉的安慰,像暖流熨帖了两位老人的心。大王妃阿英破涕为笑,拍着石峰的手:“好!好孩子!懂事!你能这么想,奶奶们这心里...就踏实了!” 二王妃阿秀也连连点头:“阿峰有出息!比你那几个不成器的叔伯兄弟强多了!” 这话带着点农妇式的直白和对石峰的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