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太空计划(2 / 2)

所有技术转化收益的10% 被强制注入“叶文洁科技普惠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发展中国家基础医疗、清洁饮水和基础科学教育。同时,所有核心技术转让都附加严格的“非军事化”条款和“可追溯审计”机制。叶文洁认为:“科技垄断滋生霸权,普惠分享方能化解怨恨,增强人类文明整体的韧性——这在黑暗森林中至关重要。”

未来科技发展观与学术思想:

1. “基础根系”理论: 叶文洁在《自然》发表署名评论文章,警告全球科技界:人类科技树的‘应用枝叶’空前繁茂,但支撑其生长的‘基础根系’(理论物理、纯数学、基础材料科学)正在相对萎缩。持续反哺基础研究,填补认知鸿沟,尤其是统一场论、暗物质\/暗能量本质、量子引力等终极问题。” 她推动石松集团设立了“基石基础科学研究所”。

2. “文明韧性”评估框架: 她提出一套评估文明科技发展健康度的“韧性”框架,包含多个维度:

技术多样性: 避免单一技术路径依赖(如过度依赖核裂变)。

基础深度: 基础理论的扎实程度。

转化效率: 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

抗风险能力: 对技术失控、资源枯竭、外部冲击(如小行星撞击、可能的星际威胁)的抵御力。

伦理包容性: 科技发展是否促进公平、可持续和文明内部的凝聚力。

她尖锐指出:“当前人类文明的‘科技韧性’评分很低。我们在‘转化效率’上得分很高(尤其在某些领域),但在‘基础深度’、‘抗风险能力’(尤其是对深空威胁)和‘伦理包容性’上存在严重短板。一个在黑暗森林中韧性不足的文明,如同强壮的猎物却患有隐疾。”

3. 对人工智能(AI)的审慎预言: 在内部研讨会中,叶文洁对当时初露锋芒的AI热潮发出警告:“AI是强大的工具,但也可能是‘技术爆炸’最危险的催化剂。失控的强人工智能(AGI),其行为模式可能完全超出人类伦理框架和理解范畴,其对资源的渴求和自我迭代的速度,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文明级’威胁。在人类尚未解决自身伦理困境、未能建立有效的‘AI心智模型’和‘绝对控制机制’之前,向AGI的狂奔必须极度审慎。AI的发展,必须嵌入‘文明韧性’框架中进行评估和约束。”

4. “被动探索主义”的宇宙观: 面对“奥影”和“织锦”信号的发现,叶文洁在最高层力陈:“主动向外广播人类存在和技术的‘EtI’(主动搜寻地外文明计划)是极度危险和不负责任的。我们的策略应是‘被动探索主义’(passive Explorationis):用最灵敏的‘耳朵’倾听宇宙,用最隐蔽的‘眼睛’观察深空,穷尽一切科学手段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绝不主动暴露自身坐标和技术水平。在确认绝对安全(这几乎不可能)或面临迫在眉睫的、可证实的威胁之前,保持沉默是生存的最高智慧。‘谛听’和‘Aegis’网络,正是这一策略的实践。”

站在1993年的秋天回望,“麒麟”的成就如同神话:火星常驻基地初成、月面工业化启航、深空谛听网络捕获疑云。叶文洁的民用技术惠及全球,其思想光芒照亮科技伦理的深渊。

然而,辉煌之下,暗流汹涌:

火星与月球基地的巨大投入和战略价值,正将石松和东盟推向国际政治的风口浪尖。

“奥影”与“织锦”如同悬顶之剑,提醒着黑暗森林可能并非空想。

叶文洁对基础科学的忧虑、对AI的警告、对“被动探索主义”的坚持,与石松日益膨胀的星际野心和集团快速商业化的需求之间,开始出现不易察觉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