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柔佛-丹绒宾半岛,“麒麟”领地。**
赤道的秋意不过是雨量稍减,但“麒麟”领地内的气氛却如同淬火的钢铁,在巨大的成功与沉重的压力下翻滚蒸腾。时间无情地推进到计划启动后的第二年秋冬,预定里程碑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烈焰的洗礼:K-1热试车!**
夏季的酷热仿佛是为那场惊天动地的试验预热。在经历了无数次模拟推演、安全预案演练和近乎苛刻的最终检查后,代号“龙息”的K-1核热反应堆原型**首次全功率热试车**,在1986年9月一个被亲王卫队严密封锁了海空域的黎明,悍然点燃!
巨大的试车台被厚重的水泥掩体和多层防辐射屏障包裹。当指令下达,液氢如冰河般注入炽热的堆芯。瞬间,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仿佛来自地核深处的咆哮声撕裂了空气,即使隔着重重防护,观测掩体内的工程师们也能感受到脚下大地的震颤。监控屏幕上,**比冲(Specific Ipulse)** 的数值如同脱缰野马,在短暂的波动后,牢牢钉死在惊人的**1150秒**!远超美国冷战时期NERVA计划(850秒左右)和当前任何化学火箭(约450秒)的理论极限!**持续时间:65分钟!**
这不是130秒的冷流,这是持续一小时的真实核裂变烈焰在推动模拟工质!高温、高压、强辐射——地狱般的环境考验着每一个部件。当倒计时归零,反应堆安全停堆,掩体内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混合着狂喜与虚脱的欢呼与泪水。所有核心参数:堆芯温度、中子通量、压力、比冲稳定性……均完美达标,甚至部分超越预期!It-dragon团队首席工程师在安全通讯频道里嘶哑地喊道:“**我们创造了历史!人类进入核热推进时代!**” 1987年的核心里程碑,在1986年秋季提前、辉煌地达成。消息被严密封锁,仅限亲王和最高层知晓,但基地内每一个人的脚步都变得无比轻快而坚定。
**“红土”呼吸:火星舱封闭试验**
热试车的成功余波未平,“红土”火星生命支持系统1:1实验舱迎来了首次**30天乘员组封闭生存试验**。由港大联合团队精心挑选并训练的4名志愿者(2名工程师,1名医生,1名植物学家)在深秋时节踏入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圆顶世界。
舱内模拟着火星的低气压(约地球1%)、高二氧化碳(95%)环境,以及部分重力效应(通过离心装置)。复杂的系统循环着空气、水,并尝试在人工光照下培育作物。试验的核心目标是验证封闭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乘员心理生理适应能力,以及叶文洁团队根据辐射生物研究制定的防护方案有效性。外部监控中心内,数据如瀑布般流淌。叶文洁亲自坐镇,密切关注着乘员的生理指标和系统运行状态。试验过半,舱内出现了一次小型氧气循环波动和一次作物病虫害,但都被乘员和地面支持团队成功处置。当30天期满,舱门打开,4名志愿者虽然略显疲惫但精神饱满地走出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标志着“麒麟”在载人深空生存保障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港大讲堂:深渊边缘的伦理思辨**
热试车的烈焰与“红土”舱的封闭试验,成为了叶文洁在港大《科学前沿与伦理责任》课堂上最鲜活也最沉重的案例。她的课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其他院系的教授。
* **“黑暗森林中的光芒”**:她将“红土”舱试验引申到载人火星计划。“当我们向火星,向更远的深空派遣人类,我们不仅是探索者,也是信标。核热推进的光芒,生命维持舱的微光,在浩瀚宇宙尺度下或许微不足道,但在‘黑暗森林’的理论框架下,任何主动释放的技术信号都可能暴露自身。我们是否有权代表全人类,点燃这束可能引来未知注视的光芒?知情同意的边界在哪里?”
* **“敬畏与僭越”**:她再次提及父亲的遗训。“对宇宙规律的探索是科学的本能,但当我们掌握的力量开始触及生命创造(封闭生态)、能量本源(核聚变\/裂变)、甚至可能改变文明轨迹(深空殖民)时,我们必须保持‘敬畏’。敬畏不是退缩,而是认识到人类认知的有限性、技术后果的不可完全预测性,以及在宏大宇宙尺度下人类文明的脆弱性。缺乏敬畏的僭越,可能带来的是文明的湮灭而非升华。”
她的课堂常常陷入激烈的辩论和长久的沉默。这些思考,如同冰冷的雨滴,洒落在“麒麟”基地火热的技术狂飙之上。
热试车的空前成功极大地刺激了石松的雄心。1986年初冬,他再次飞抵柔佛基地。站在K-1试车台那被烈焰熏烤过的庞大身躯前,他的眼中闪烁着比核火更炽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