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Δv(速度增量):3.8 k\/s**
* **与NASA JpL最新公开预测值差值:< 0.1%**
* **三维轨道可视化,精确标注各阶段关键节点(地火转移、火星借力、自由返回地球)。**
“小洁,你可以亲自验证。”石松将终端推到她面前。
小洁没有丝毫犹豫。她迅速接管了终端。首先,她调出燃料棒(K-1a)在模拟运行中的实时数据流——**温度曲线、快中子通量、裂变产物分布…** 所有关键参数都随着模拟引擎工况的变化而动态更新,其数值的精确性和物理模型的合理性,让她这位顶尖物理学家也挑不出逻辑错误。接着,她调取了轨道计算的核心算法模块——那绝非现有的开普勒或牛顿力学简单堆砌,而是融合了高阶摄动、精确的星际介质阻力模型、甚至是相对论效应的复杂集成。她尝试修改几个次要参数(如发射质量、引擎比冲的小幅变化),系统几乎瞬间给出新的优化轨道和Δv需求,其响应速度和计算精度远超她见过的任何系统。
最后,她的手指在触摸屏上滑动,**亲手旋转、放大、拆解着那个核热引擎的三维模型**。每一个螺栓、每一根冷却剂管道、堆芯的几何排布、辐射屏蔽层的复合结构…其设计之精妙、材料选择之大胆(尤其是那个K-1a燃料棒在模型中的工作状态展示),都指向一个结论:这绝非1984年人类科技所能企及的高度。领先美国至少十年?她内心修正:可能更久!这引擎一旦实现,将彻底改写航天动力格局。
就在小洁沉浸在技术细节的震撼中时,石松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种奇异的、非人的冰冷感:
石松手腕上一个看似普通的手表屏幕突然亮起,投射出一个全息倒计时界面,悬浮在两人之间:
**“72:00:00”**
**“辐射屏蔽自愈陶瓷专利解锁条件:叶文洁教授签署联合实验室科学总监任命书。”**
**“若72小时内未签署:当前展示之‘系统证据’手提箱将启动自毁程序,所有内容永久性物理销毁,相关技术路径将永久锁死。”**
倒计时的红色数字无声地跳动,每一下都敲击在书房凝重的空气上。
所有的证据链,在这一刻轰然闭合:
* **地面证据:** 解决了人才、法律、基地、资金等现实世界的一切障碍。
* **系统证据(技术):** 提供了超越时代、足以碾压NASA的核心技术图纸、实物验证和精确到恐怖的轨道计算能力。
* **倒计时:** 机会只有一次,稍纵即逝,且不可挽回。
小洁缓缓抬起头,目光从跳动的红色数字移向石松。书房巨大的落地窗外,夕阳正沉入南中国海,将天空和海面染成一片壮丽而略带悲壮的金红。光与影在她沉静的脸上交错。
她终于明白了石松那句“更高维度的钥匙”的含义。也明白了父亲当年为何能被及时带离风暴中心。更明白了石松这位“香江新王”、“世界首富”背后,隐藏着何等惊世骇俗的秘密和力量。
石松选择的,是一条最为激进也最为艰难的道路——主动点亮火把,锻造矛与盾,并试图赢得一席之地。
“麒麟-核火”五年计划书静静地躺在推车上。那不再仅仅是一份文件,而是一份通往星辰大海、也通往未知深渊的战书。它要求她在未来十年内,带领人类跨越原本需要数十年甚至更久才能走完的航天科技之路,目标直指1992年的载人火星往返!
小洁的目光再次落回那跳动的倒计时上。72小时。一个文明的岔路口。
她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从推车上拿起了那份厚重的《麒麟-核火联合实验室章程》,翻到了最后一页——科学总监签字栏。她的指尖触碰到冰凉的纸张。
窗外,最后一缕夕阳沉入海平线,夜幕降临。书房内,灯光亮起,映照着叶文洁教授沉静如渊的眼眸,以及那份即将决定人类太空事业走向的文件。她拿起了笔,签下了:叶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