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广州的模样(1 / 2)

一九七八年·春·广州城内

接下来的几天,在叶英紧锣密鼓地对接具体项目细节的同时,李云龙和丁伟婉拒了过多的官方陪同,只带着几名随从和熟悉本地情况的向导,一头扎进了广州的街巷里弄。他们想亲眼看看,这片即将被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的土地,此刻真实的模样。

骑楼下的烟火气:

他们漫步在骑楼林立的上下九、北京路一带。初春的阳光透过骑楼顶部的雕花缝隙洒下,光影斑驳。街道两旁,国营商店(如百货公司、副食品店)的门前依然排着长队,但队伍的长度和人们脸上的焦虑感,似乎比传闻中要稍好一些。向导低声解释:“多亏了石松先生76年底那批粮食和副食品,还有后来的化肥,供应紧张确实缓解了不少,排队时间短了,偶尔还能买到点计划外的‘议价’肉。” 李云龙点点头,目光扫过货架上略显单调的商品——多是“老三样”(暖水瓶、搪瓷盆、铁壳热水瓶),高档消费品寥寥无几。

珠江边的忙碌与陈旧:

站在珠江岸边,咸湿的江风扑面而来。江面上,老旧的拖轮鸣着汽笛,拖着驳船缓慢前行,运载着煤炭、木材或沙石。白鹅潭附近,还能看到一些老式帆船(疍家船)。远处的海珠桥钢铁骨架巍峨,但桥面狭窄,自行车流和行人混杂,汽车稀少。对岸的河南(海珠区)多是低矮的平房和工厂区,烟囱冒着或浓或淡的烟。丁伟指着江面说:“老李,你看这珠江,水运潜力巨大。石松和叶英要建深水港的想法太对了,现在的码头太原始,吞吐量太小。”

市井的生机与渴望:

穿行在荔湾、越秀的老城区,狭窄的巷子里弥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清晨,主妇们在公用水龙头前排队洗衣洗菜;午间,街边小食店飘出牛腩粉、云吞面的香气,吸引着囊中羞涩但渴望改善伙食的工人和市民;傍晚,收音机里播放着粤剧或新闻广播,老人们摇着蒲扇在街边乘凉、下棋。他们看到一些胆子大的人,在不起眼的角落,偷偷摸摸地交换着粮票、布票,或者摆弄着几件从“南洋”带回来的旧衣服、小电器,进行着最原始的地下交易。向导苦笑道:“都这样,偷偷摸摸的,想换点钱或者紧俏东西。政策不明朗,大家想改善生活,又怕。” 李云龙和丁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复杂的神色——这里有坚韧的生活智慧,也有对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望。

工厂与标语:

他们参观了城郊的一家国营纺织厂。巨大的厂房里,机器轰鸣,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忙碌。墙壁上刷着醒目的标语:“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厂领导热情介绍着生产指标和“学大庆”的先进事迹,但李云龙和丁伟这样经历过帝汶岛现代化工业体系的人,一眼就看出设备的陈旧、管理效率的低下以及产品花色品种的单一。工人们虽然干劲十足,但工资微薄,福利有限。走出工厂,李云龙沉默了片刻,对丁伟说:“老丁,光有干劲不够啊。设备、技术、管理,都得跟上。叶英他们搞特区,引进外资和技术,是条正路。这厂子,以后要是能接点外贸单子,工人们日子就好过了。”

几天的观察下来,李云龙和丁伟心中有了更清晰的图景:广州,这座南国门户,如同一个沉睡的巨人,背负着历史的沉重,却也积蓄着苏醒的力量。物资依然匮乏,生活依然清苦,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依然明显,但石松的援助如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紧绷的弦稍微松弛了一些。更重要的是,在略显灰暗的底色下,他们感受到了底层民众那股压抑不住的、对更好生活的向往和民间自发的活力。这让他们对即将展开的合作,充满了更务实的期待。

归乡路·奔赴麻城

几天后,李云龙向叶英和许世友告了假。他心中有个强烈的念头:回老家湖北麻城看看。几十年戎马倥偬,漂泊海外,故乡的山川草木、父老乡亲,始终是他心底最深的牵挂。叶英深表理解,立刻调拨了十辆满载物资的卡车——有帝汶岛农场的优质面粉、大米、罐头食品,有香港采购的常用药品(尤其是盘尼西青霉素)、解放胶鞋、棉布、肥皂、火柴等日用品,还有一些适合山区使用的农具和良种。丁伟自然同行,他笑着说:“老李,我陪你回去看看,也看看是什么样的水土,养出了你这个‘活阎王’!”

车队从广州出发,一路向北。李云龙拒绝了乘坐专列的建议,坚持坐吉普车,他要亲眼看看沿途的变化。

沿途见闻:路与希望

道路状况比预想的还要糟糕。出了珠三角平原,进入粤北、湘南山区,柏油路变成了砂石路,再后来干脆是坑坑洼洼的土路。颠簸异常,尘土飞扬。车队常常要小心翼翼地避让缓慢前行的牛车、马车,以及背着沉重竹篓的山民。沿途的村庄,多是低矮的土坯房或砖木房,不少显得破败。田野里,农民们正弯腰插秧,水牛在田埂上缓慢行走。一些刷在墙上的标语已经褪色:“农业学大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偶尔能看到一些新建的水库和灌溉渠,这是少有的显出现代化气息的基础设施。

“比帝汶岛的农场差远了。”丁伟看着窗外,感叹道,“但你看那些修水利的人,那股子劲头还在。老李,咱们当年打仗,不也是靠着这股子劲?”

李云龙默默点头,目光深远。他看到了贫困,但也看到了坚韧。他想起了邓公的话,想起了石松爪哇农场的丰收景象,更加坚定了要把先进农业技术带回来的决心。

故土难离·麻城

几天的颠簸后,车队终于驶入了大别山南麓的麻城县(今麻城市)。熟悉的丘陵地貌,层峦叠嶂,山间点缀着梯田和村落。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新气息。离他的出生地——一个叫做“李家坳”的小山村越近,李云龙的心情越是激动难抑。他指着远处山梁上的一棵老松树,声音有些沙哑:“老丁,看!就是那棵树!我小时候放牛,总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