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油风云
1954年春,帝汶海域。
3月的帝汶海域,阳光明媚,海风轻拂。海面上,一座巨大的钻井平台巍然矗立,黑色的原油如同金色的血液,从海底喷涌而出。日产量突破10万桶,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震撼了整个世界。
“报价每桶3美元,日赚30万美元!”石松站在钻井平台上,望着喷涌而出的原油,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喜悦,仿佛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然而,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某国代表连夜登岛,带着一份神秘的提议:“愿以军火换原油。”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利益。
与此同时,印总统在电台咆哮:“那是我们的石油!”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愤怒和不甘,仿佛在为失去的财富而痛心疾首。
周璇一袭白裙,站在联合国的录像镜头前,泪眼婆娑:“印国不断骚扰我国渔民,甚至炮击钻井平台……文明世界怎能坐视不理?”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哀伤,仿佛在诉说着帝汶的无奈与困境。
(实则印国小艇刚靠近,就被李运龙的炮艇轰成渣)
二、战前布局
帝汶军部,沙盘前。
李运龙叼着烟,用教鞭戳着印地图:“二十万打十几万,还是半夜偷袭——老子这辈子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情报显示,叶家间谍买通了印军官,获知了全部布防。武器方面,帝汶军队清一色美式装备,坦克200辆,火力强大。战术上,海陆空三路齐发,专炸军营、指挥部,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击溃印军。
石松最后确认:“国际舆论?”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谨慎,仿佛在提醒众人,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政治和舆论的博弈。
梁安琪轻笑:“bbq已收钱,标题我都拟好了——《某独c者自取灭亡》。”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狡黠,仿佛已经看到了国际舆论的转向。
三、午夜闪击
4月1日凌晨3点。
海军:50艘改装货轮突然抵近雅家大港,放下500艘登陆艇。海面上,一艘艘登陆艇如同幽灵般迅速靠近岸边,帝汶士兵们训练有素,迅速登岸,形成了一道道钢铁洪流。
空军:老旧轰炸机精准投弹,军营化为火海。天空中,轰炸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一颗颗炸弹如同雨点般落下,印军的军营瞬间陷入一片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