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灞桥风雷隐(1 / 2)

晨雾如浸水的素绡,沉甸甸地笼罩着蜿蜒东去的渭水,将远近的景物都染上一层朦胧的灰白。灞桥古老的石拱如同巨兽的脊背,湿冷的石板路面上凝结着一层薄薄的露水,在初升朝阳那无力穿透浓雾的惨淡光线下,泛着幽暗潮湿的光泽。

嬴政独立桥心,玄色深衣的广袖与下摆已被无处不在的水汽洇湿,紧贴着他略显单薄却异常挺拔的身躯,带来刺骨的寒意,他却浑然未觉,仿佛一尊早已与这桥、这水、这迷雾融为一体的石像。

他身后,仅有近卫精锐中的精锐——蒙坚,及八名玄鸟卫按剑肃立。他们身着哑光的玄甲,黑色的披风在几乎凝滞的微风中纹丝不动,如同桥墩本身延伸出的、更加深邃的阴影,唯有偶尔自眸中掠过的精光,显示着他们是活生生的、随时可以暴起噬人的猛兽。

东方,雷鸣般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如同酝酿中的风暴,卷起的尘土即便在浓雾中也显出一道翻滚的黄龙。率先冲破灰白色雾霭的,是一面巨大的、仿佛饱饮过鲜血的赤色“楚”字大纛,旗下,项羽身披暗沉乌金玄甲,胯下乌骓马皮毛如同最深的夜色,神骏非凡,马蹄每一次落下都似乎能让大地震颤。

其人身形魁梧如山,仅仅是策马而来的姿态,便带着一股撕裂迷雾、碾碎一切的霸道。他并未在桥头停留以示礼节,而是径直策马奔上桥面,蹄声如雷,直至距离嬴政仅十步之遥,方才猛然勒住缰绳。乌骓马被这突兀的停止激得人立而起,发出一声响彻云霄、充满野性与力量的嘶鸣,前蹄在空中奋力刨动,带起一阵腥风。

项羽的目光,如同两柄未经打磨、却足以开山裂石的重锤,毫无顾忌地、带着灼热温度扫过嬴政全身,那目光里混杂着毫不掩饰的审视、居高临下的压迫,以及一丝极其隐晦的、连他自己都未必清晰察觉的困惑——这嬴子婴,据闻不过是赵高掌中傀儡,懦弱无能,何以此刻……竟能在他霸王气势全开之下,依旧稳立如松,眼神平静得如同深潭?这不合常理。

他身后,范增坐在一辆由两名魁梧武士推行的轻车上,老者须发皆白如雪,面容清癯枯槁,裹在厚厚的裘袍中,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然而,那一双深陷在眉骨下的眼睛,却亮得惊人,深邃得如同千年古井,此刻正微微眯起,锐利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嬴政平静的外表,直窥其灵魂深处,试图找出那违和感的根源。

再后面,是如狼似虎、一眼望不到头的楚军精锐骑兵,戈矛如林,反射着惨淡的天光,凝聚的杀气几乎将桥下的渭水都冻结了,与桥对面那寥寥数人形成的单薄防线,构成了悬殊到令人窒息的对比。

“嬴子婴?”项羽声若洪钟,每一个字都带着金石撞击般的质感,强行打破了这凝固得令人牙酸的空气,“见到本王,为何不拜?”这话语本身,就是一次碾压式的试探,他要看看这年轻的秦王,骨头到底有多硬,或者说,有多脆。

嬴政(子婴)缓缓抬起眼帘,迎着他那足以让常人肝胆俱裂的目光,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地、平稳地传入桥上桥下每一个人的耳中,仿佛不是在回答质问,而是在陈述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朕乃秦王,受命于天,既守宗庙,亦承社稷。普天之下,无人受得起朕一拜。”没有激昂,没有畏惧,只有一种源自骨子里的、不容置疑的笃定。

项羽眼中厉色如火山喷发前的地火般骤然一闪,握着天龙破城戟的指节因用力而发出“咯咯”轻响。桥头气氛瞬间绷紧至极限,他身后的楚军骑兵似乎感受到了主人的怒意,齐齐前踏一步,沉重的脚步声与兵甲铿锵声汇成一股恐怖的音浪,排山倒海般压来。而对面的蒙坚与八名玄鸟卫,亦在同一瞬间,身体微微前倾,手已紧紧按上了腰间的剑柄,空气中弥漫开铁锈与硝烟的味道,仿佛下一个刹那,这座古桥就会被彻底点燃、粉碎!

“霸王,且息雷霆之怒。”范增那苍老而平和的声音适时地响起,如同在滚油中滴入一滴冷水,虽未能完全平息,却奇异地让那即将爆裂的气氛微微一滞。“秦王陛下既肯履约亲身前来这灞桥之上,便是客。我楚军乃吊民伐罪之仁义之师,岂可效仿暴秦,先行失礼之举?”范增的话语,既是在提醒项羽保持作为胜利者和未来天下之主的风度,更是在点明嬴政(子婴)此刻“客”的身份,实则暗示其孤立无援、身处险境的现实,言辞温和,却字字暗藏机锋。

项羽从鼻腔里重重地哼出一声,如同闷雷滚过,终究还是压下了立刻动手的冲动。他翻身下马,动作矫健如豹,将手中那杆威名赫赫的天龙破城戟随意地顿在地上,“咚”的一声闷响,桥面坚实的石板竟以戟尖为中心,蔓延开几道细微的裂纹。“好!本王便听听,你还有何话可说!你约本王至此,莫非是想凭这区区九人,说退我四十万大军不成?”他语带讥讽,试图重新掌握对话的主动权。

嬴政却并未直接回答他这个充满挑衅的问题,而是将目光转向了轻车上的范增,微微颔首,语气中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敬意:“亚父智谋深远,远来辛苦。灞水清寒,风露伤人,不如帐中叙话?也好让亚父稍避风寒。”他侧身,示意了一下桥头那座早已设好的、毫不起眼的青布帷帐。

这一举动,看似关心长者,实则极其巧妙。他避开了项羽锋芒毕露的质问,将对话的提议转向相对平和的“叙话”,并且将首要邀请对象定为范增,这既是对这位智者表达了足够的尊重,隐含分化对方核心决策层的意图,又不着痕迹地将对话的主导权再次拉回自己手中。

帐内陈设极其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两席相对,一壶清水,几只陶碗,再无他物。嬴政与项羽分宾主落座(尽管这主客关系颇为微妙),范增坐于项羽下首,蒙坚则如磐石般侍立在嬴政身后,寸步不离。帐帘垂下,勉强隔绝了外界数千虎狼之师的肃杀之气,却让这狭小空间内的气氛更加凝重,每一寸空气都仿佛凝固了,充满了无声的角力。

“开门见山吧!本王的耐心有限!”项羽不耐地一挥手,动作带风,显示出他内心的焦躁与对这种“文绉绉”谈判的本能排斥,“你若识时务,肯开城纳降,献上传国玉玺与皇帝符节,本王或可念在同为上古皆出自黄帝的份上,饶你嬴姓宗族不死,许你一族迁离关中,去那岭南瘴疠之地,得一隅安身,延续香火。”条件苛刻至极,近乎侮辱,意图彻底摧毁对方的心理防线。

嬴政仿佛没有听到那充满羞辱的“岭南瘴疠之地”,只是伸出骨节分明的手指,端起面前粗糙的陶碗,缓缓饮了一口冰冷的清水,动作从容不迫,如同在章台宫品尝琼浆。“霸王可知,”他放下陶碗,目光平静地看向项羽,“此刻,刘邦的十万大军,正在霸上扎营,日夜操练,作壁上观?”他抛出了第一个外部变量。

项羽浓眉一拧,脸上掠过一丝不屑:“区区刘邦,无赖之徒,侥幸先入关中,何足道哉?待本王料理了咸阳,下一个便是他去沛县老家种地!”他对刘邦的轻视是发自内心的。

“然后呢?”嬴政紧接着追问,语速不快,却带着一种引导的意味,“霸王欲效法何人?是如周武王般,分封天下,以诸侯治诸侯?亦或……如始皇帝般,废分封,行郡县,鞭笞天下,君临九州?”这个问题问得极险,极其尖锐,瞬间刺中了项羽内心最敏感、最矛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