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人心一横,把他推到吏卒面前:“奉命将李思元带来,交予二位。”
络腮胡吏卒拿出一本册子,翻了翻,抬头看了看李思元,说:“你就是李思元?跟我们来。”说着就引着他往大殿旁边的偏房走,路上还跟旁边的黑面吏卒说:“今天算他运气,判官大人出去了,不然就直接审了。”
进了偏房,李思元才发现,里面还坐着两个人,一个是卖布的张老板,一个是隔壁村的王猎户,都是他认识的人,看样子也是刚被带来的。络腮胡吏卒坐在桌后,敲了敲册子,对他们三个说:“你们三个,阳寿本都该尽了,不过要是能给我们五百万钱,我们就想办法让你们回去,怎么样?”
张老板一听,脸都白了:“吏卒大人,我家里虽有些积蓄,可五百万钱实在拿不出来啊……”王猎户也摇头:“我就是个打猎的,哪有那么多钱?”
李思元心里也慌,可他想起爹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赶紧说:“吏卒大人,五百万钱我家能拿出来,只要能让我回去,我一定让家里送钱来!”
络腮胡吏卒看了他一眼,跟黑面吏卒对视了一下,黑面吏卒皱着眉说:“他家里是署令,说不定真能拿出来,不如先放他回去,让他送钱来,另外两个……等判官回来再定。”
络腮胡吏卒点了点头,对李思元说:“行,就信你一次。不过你得记住,回去后要烧万贯纸钱,还要准备三十人的饭——那是送你回来的弟兄们的份,再单独给我们俩备一桌酒肉,要是少了一样,下次就别想再回去了。”
李思元赶紧答应:“一定一定,绝不差事!”
接着,他就被那两个黑衣人和另外二十八个穿着青衣的人围着,往家的方向走。一路上,那些人都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走,走到家门口时,领头的人说:“你进去吧,我们在外面等你谢礼,要是忘了,我们还会来接你的。”说完,李思元就觉得一阵头晕,再睁眼时,就躺在家里的床上了。
李署令听完,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些人是地府的差役,幸好你醒了,不然可就糟了。”
李思元叹了口气:“是啊,我这一去,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以前总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不把健康当回事,现在才明白,能活着跟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强。”
第二天,李思元身体好了些,就跟爹一起去了张老板和王猎户家,想问问他们的情况。可刚到张老板家,就听见里面哭声一片——张老板昨天夜里没了气,家里正办丧事;去王猎户家,也是一样的光景,王猎户也在夜里走了。
李思元心里不是滋味,跟李署令说:“爹,要是当初我能帮他们凑点钱,说不定他们也能回来……”
李署令拍了拍他的肩膀:“生死有命,你能活下来,是你的造化,也是你懂得变通。不过经了这事,你也该明白,做人不能太自私,往后要多帮衬别人,多做善事,才对得起这条捡回来的命。”
李思元点了点头,把爹的话记在了心里。从那以后,他像变了个人似的,以前在衙门里,遇到百姓来办事,要是手续不全,他总会不耐烦地打发走;现在却会耐心解释,告诉人家该补哪些手续,还会帮着出主意。家里的日子过得宽裕,他就常拿出钱来,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米送油,给学堂捐钱请先生,连街上的乞丐,他都会递上几个馒头。
有人问他:“你以前不是这样的,怎么突然变好了?”
李思元就会笑着说:“死过一次才知道,钱再多,官再大,都不如心安。多帮别人一点,心里踏实,日子也过得有滋味。”
后来,李思元活了八十多岁,临终前,他把儿孙叫到身边,跟他们说:“我这辈子,最庆幸的就是二十一岁那年捡回了一条命,也庆幸从那以后,没白活。你们记住,做人要常怀敬畏,多做善事,别太看重钱财,心里装着别人,日子才会安稳长久。”
儿孙们都点头记下,后来也都像李思元一样,乐善好施,在乡里留下了好名声。
其实,李思元的遭遇,与其说是“地府差役索钱”,不如说是一场“生死警醒”。它告诉我们,生命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能活着,能跟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福气。而那些“谢礼”,不是给地府差役的,是给“重生”的自己的——提醒自己要珍惜当下,要心怀感恩,要把善意传递给身边的人。
这世间最珍贵的,从来不是钱财和权势,而是活着的机会,是帮助别人时的那份心安,是被别人需要时的那份温暖。就像李思元,他用后半辈子的善举,把“重生”的幸运,变成了更多人的福气,也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6、僧齐之
唐玄宗天宝五载的五月,长安城里的石榴花正开得艳,胜业寺的红墙被衬得格外鲜亮。寺里有个叫齐之的僧人,却没心思赏景——他躺在床上,脸色蜡黄,呼吸微弱,身边围着几个相熟的僧人,都面带愁容。
齐之在胜业寺里算不上规矩僧人,他不爱待在禅房打坐,反倒喜欢跟城里的达官贵人来往,今天去张府赴宴,明天到李宅品茶,靠着一手不错的医术,在贵人圈子里颇有些名气。只是他行事随性,时常破戒,寺里的老方丈劝过他好几次,他都左耳进右耳出,依旧我行我素。
可再张扬的人,也扛不住病痛。这病来得急,齐之从卧床到断气,不过三天光景。寺里按规矩给他准备后事,把他的遗体停在偏殿,打算第二天下葬。
谁料第二天清晨,守在偏殿的小沙弥忽然尖叫起来——齐之竟从停尸的木板上坐了起来,眼神茫然地看着周围。众人又惊又怕,老方丈赶紧过来,摸了摸他的脉搏,竟真的有了跳动。
齐之醒后,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呆呆地坐着。过了半天,他才缓过神,跟老方丈说:“我要搬去东禅定寺,从此不再跟贵人来往,只一心持戒修行。”
老方丈又惊又喜,连忙点头应允。当天下午,齐之就收拾了简单的行囊,搬到了东禅定寺。他在寺里选了个僻静的院子,亲手建了一座佛堂,佛堂里不摆别的,只在长座上横列了七尊等身佛像,每一尊都塑得庄严肃穆。从那以后,齐之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诵经,过午不食,戒掉了所有荤腥,以前常来找他的贵人,都被他挡在了门外,连医术也只在穷苦人求医时才肯出手。
有人好奇,问他为什么突然性情大变。齐之沉默了许久,才缓缓说起了自己“死”后那两天的遭遇——
那天断气后,他感觉自己飘了起来,被两个青面獠牙的差役架着,往一处黑沉沉的地方走。走了不知多久,眼前出现一座大殿,殿上坐着个身穿黑袍、面色威严的鬼王,案前摆着一本厚厚的册子。
差役把他推到殿中,鬼王翻开册子,看了几眼,忽然指着殿角的一堆东西问:“你是出家人,为何要杀人?”
齐之懵了,连忙摇头:“贫僧从未杀过人,还请鬼王明察!”
鬼王冷笑一声,指着那堆东西说:“你看那是什么?那是你亲手参与害死的人的肉,如今臭烂在地,你还敢狡辩?”
齐之顺着鬼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殿角堆着一块血肉模糊的烂肉,散发着刺鼻的臭味,他吓得浑身发抖,却还是想不起来自己何时害过人。
“你忘了?”鬼王拍了拍册子,“你在胜业寺时,为何不阻止寺主杖杀那个婢女?”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让齐之瞬间清醒过来——他想起了三年前的一件事。
那时胜业寺里有个叫何马师的小僧,跟寺里的一个青衣婢女私下相好。后来那婢女见何马师没什么出息,就想断了来往,另寻依靠。何马师恼羞成怒,就跑到寺主面前告状,说婢女行为不端,败坏寺规。
那婢女本就不是安分之人,平日里爱占小便宜,寺主早就看她不顺眼,听了何马师的话,更是火冒三丈。当天中午,僧人们正在堂屋吃饭,寺主突然让人把婢女绑了过来,当着众人的面,说要杖杀她,以正寺规。
齐之当时也在堂屋,见状赶紧上前劝阻:“师父,我们是出家人,讲究护身、护口、护意,戒律森严,就算她有错,也不该在众人面前杖杀,这不符合佛门慈悲之道啊!”
可何马师在一旁煽风点火:“寺主说得对!这种败坏寺规的人,就该严惩,不然以后还会有人学她!”
寺主本就在气头上,听了何马师的话,更是不听齐之的劝阻,下令让几个僧人拿起木棍,对着婢女狠狠打去。那婢女哭得撕心裂肺,哀求着饶命,可寺主和何马师却不为所动。齐之看着不忍,却也不敢再坚持,只能默默地退到一边,眼睁睁看着婢女被活活打死。
后来,寺里把婢女的尸体偷偷埋在了后山,这件事渐渐被人淡忘,齐之也很少再想起。可如今在鬼王殿上,那块烂肉、鬼王的质问,让他把所有细节都记了起来——他虽没亲手打人,却在能劝阻的时候没有坚持,眼睁睁看着一条人命逝去,这跟“杀人”又有什么区别?
“出家人当以慈悲为怀,你却因畏惧寺主、不愿得罪人,放弃了救人的机会,”鬼王的声音冰冷,“若不是你还有些善根,曾用医术救过几个穷苦人,今日你就别想再回去了。回去后,好好修行,赎清你的罪孽,否则下次再来,就别怪我无情!”
说完,鬼王挥了挥手,齐之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再睁眼时,就发现自己躺在胜业寺的偏殿里。
“我以前总觉得,只要不亲手做坏事,就算不得犯错,”齐之说到这里,声音哽咽,“可到了鬼王殿才知道,见死不救、袖手旁观,也是一种罪孽。那婢女虽有错,却罪不至死,我若当时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能救她一命……”
众人听了齐之的话,都沉默了。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觉得齐之是在故作清高,反而敬佩他的幡然醒悟。
齐之在东禅定寺修行的日子里,每天都会在佛堂里对着七尊佛像忏悔,忏悔自己当年的懦弱和冷漠。他还时常跟寺里的僧人说:“戒律不光是不做坏事,更是要在该出手的时候出手,该坚持的时候坚持,哪怕会得罪人,哪怕会惹麻烦,也要守住心里的慈悲。”
后来,齐之的名声渐渐传开,不是因为他的医术,也不是因为他认识多少贵人,而是因为他的虔诚和慈悲。有人遇到难处,他会主动帮忙;有人犯错,他会耐心劝导,却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袖手旁观。
几十年后,齐之圆寂了。东禅定寺的僧人们在他的佛堂里发现了一本日记,最后一页写着:“人生最大的过错,不是做了坏事,而是在能做好事的时候,选择了沉默。慈悲不是挂在嘴边的话,是落在实处的行动,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的那双手。”
其实,齐之的故事,不是在说“死后有鬼王审判”,而是在提醒我们: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需要抉择的时刻——是袖手旁观,还是挺身而出;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本心。很多时候,我们像曾经的齐之一样,因为怕麻烦、怕得罪人,选择了沉默,可正是这份沉默,可能会让我们错过救人的机会,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而真正的善良,从来不是“不做恶”,而是“主动为善”;真正的坚守,也不是“不犯错”,而是在犯错后,能及时醒悟,用余生去弥补。就像齐之,他用后半辈子的修行和慈悲,赎清了当年的罪孽,也告诉所有人:无论过去犯过什么错,只要心怀忏悔,主动改正,就能重新找回心里的光明,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7、张无是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的冬天,长安城冷得格外刺骨。西北风卷着雪粒子,打在布政坊的青石板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司戈张无是裹紧了身上的棉袄,快步往家赶——他白天去城外军营当值,耽误了时辰,这会儿街上的夜鼓已经敲过最后一通,坊门早就关得严严实实,连巡夜的武侯都不见了踪影。
眼看家就在眼前,却进不了坊门,张无是急得直跺脚。他在街上来回走了两圈,冷风灌得他嗓子发疼,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缩到街角的石桥下躲风雪。桥洞虽挡不住寒,却能避避风雪,他抱着胳膊蜷在角落里,想着等天亮坊门开了再回家,不知不觉就眯了过去。
迷迷糊糊间,张无是忽然听见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停在了桥边。他心里一紧,以为是巡夜的武侯,赶紧屏住呼吸,偷偷从桥洞缝隙往外看——只见月光下,站着几十个身穿黑衣的人,都骑着高头大马,手里拿着名册,脸色阴沉得像这冬夜的天。
为首的黑衣人翻着名册,声音冷冰冰的:“去布政坊,牵一匹马,把这十多个人带回来。”说着,他念了一串名字,张无是越听越心惊——第一个念的,竟是他妻子的名字;后面还有几个,都是坊里认识的人,其中就有隔壁巷的富老头王翁。
“糟了!”张无是心里咯噔一下,手心里全是冷汗,大气都不敢出。
没过多久,几个黑衣人牵着马回来,对着为首的人禀报:“大人,名单上的人都找到了,就只剩张无是的妻子——她一直在念《金刚经》,身边有光护着,我们近不了身,拿不走。”
为首的黑衣人皱了皱眉,接过名册翻了翻,没多说什么,只是对着身后喊了声:“点名下!”
接着,就有人一个个念名字,念到谁,就有个声音应“唯”。张无是听见王翁的声音,还听见几个邻居的声音,每应一声,他的心就沉一分。念到最后,竟没有念他妻子的名字,他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又等了一会儿,远处传来“咚咚”的晨鼓声,天要亮了。那些黑衣人听见鼓声,不敢多留,翻身上马,很快就消失在晨雾里。张无是赶紧从桥洞里爬出来,顾不上拍掉身上的雪,撒腿就往家跑。
推开家门,张无是一眼就看见妻子坐在堂屋的油灯下,手里捧着本《金刚经》,还在低声诵读。看见丈夫回来,她赶紧放下经书,起身迎上来:“你可算回来了!昨晚夜鼓敲过了,我怕你犯夜被武侯抓了,又怕你冻着,就一直诵经等你,没敢睡。”
张无是看着妻子眼里的红血丝,又想起桥边听到的话,一把抓住她的手,声音都在发抖:“你昨晚……是不是一直在念《金刚经》?没停过?”
妻子愣了愣,点头说:“是啊,从你没回来,我就开始念,想着诵经能求个平安,也能让我静下心等你。怎么了?”
张无是刚想把昨晚的事说出来,就听见隔壁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声。他心里一紧,赶紧跑到门口探头看——只见王翁家的大门敞开着,几个家人围着门板哭,门板上盖着白布,显然是王翁没了。
这下,张无是再也忍不住,拉着妻子回到堂屋,把昨晚在桥洞下听到的、看到的一五一十说了出来。妻子听完,吓得脸色惨白,抓着张无是的胳膊,半天说不出话来:“难怪……难怪我昨晚诵经的时候,总觉得心里暖暖的,好像有东西护着我,原来是这样……”
夫妻俩惊魂未定,再也不敢在这屋里待着。当天上午,他们就收拾了行李,搬到了城外的一处小院。张无是还特意去城里的大寺庙,请了位有名的僧人来家里,夫妻俩对着僧人发誓,以后要常年吃斋,每天诵读《金刚经》四十九遍,再也不做亏心事,只求能平平安安。
从那以后,张无是夫妻俩真的信守诺言。每天天不亮,妻子就起来打扫佛堂,张无是则去准备素食;白天,两人轮流诵经,有时一起念,声音虽轻,却格外虔诚。以前张无是偶尔会跟朋友去酒楼喝酒吃肉,现在连荤腥都不碰;妻子以前爱买些珠钗首饰,现在也只穿素色衣裳,把省下的钱捐给寺庙,或是救济穷苦人。
坊里的人听说了他们的事,有的觉得神奇,有的半信半疑,可看着张无是夫妻俩越来越平和的模样,也渐渐相信了“善神护佑”的说法。有人遇到难处,还会来请教他们,张无是夫妻俩总会劝人:“多行善事,多念善经,心里装着善念,自然能得平安。”
后来,张无是夫妻俩活了很久,一直没遇到过什么灾祸。他们常跟子孙说:“不是《金刚经》有多神奇,是诵经的时候,我们的心是静的,是善的;吃斋行善,是让我们守住本心,不被贪念、恶念牵着走。人这一辈子,心里有善,行中有善,自然能避开灾祸,过得安稳。”
其实,张无是妻子能躲过一劫,从来不是“善神护佑”那么简单。她夜里诵经,是为丈夫祈福的牵挂;她平日里待人温和,从不与人结怨,是积累的善缘。那些“善神”,不过是她自己心里的善念、手里的善行所化——你对世界心存善意,世界也会对你温柔以待;你用善念守护他人,善念也会反过来守护你。
这世间最可靠的“护佑”,从来不是外力的加持,而是自己种下的善因。就像张无是夫妻俩,他们用吃斋诵经的坚持,用行善积德的行动,把心里的善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平安。这也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别丢了心里的善;只要善念不丢,善行不断,就总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在平凡日子里守住安稳。
8、张应
东晋咸康年间,历阳城的张应是出了名的“魔家信徒”——家里供着魔像,每逢初一十五就摆上酒肉祭拜,说起佛法,总嗤笑“那是劝人吃亏的玩意儿”。他娶的媳妇却是个虔诚的佛家女,每日晨起诵经,从不碰荤腥,夫妻俩虽没大吵过,可在信仰上,却像隔了条宽宽的河。
这年秋天,张应的媳妇忽然病倒了,躺在床上发着高烧,吃了好几副药都不见好。张应急得团团转,赶紧请了魔家的法师来家里做法,又是念咒又是烧符,折腾了大半天,媳妇的病反而更重了,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
夜里,媳妇拉着张应的手,气息微弱地说:“别……别再做魔事了,我本是佛家女,你去请僧人来做场佛事,或许……或许还有救。”
张应看着媳妇苍白的脸,心里又急又犹豫——他信了半辈子魔家,从没跟僧人打过交道,可看着媳妇快撑不住的模样,终究还是咬了咬牙:“好,我这就去。”
他打听着找到历阳城里最有名的精舍,见到了住持竺昙铠和尚。竺昙铠听他说完缘由,面色平和地说:“佛心普济众生,不分信与不信,只要你夫妻俩能一心受持佛法,诚心向善,自然能得庇佑。明日清晨,我便去你家。”
张应谢过竺昙铠,心里半信半疑地回了家。当晚,他睡得迷迷糊糊,忽然梦见一个高个子男人,身高足有一丈四五尺,穿着素色衣裳,从南面快步走进家门,皱着眉说:“这家里满是浊气,太不洁净了。”
张应正想开口,又看见竺昙铠和尚跟在男人身后,对着男人合掌道:“此人虽暂信魔道,却已生出向佛之心,不可因一时之过便苛责,当给他们改过的机会。”
话音刚落,张应猛地醒了过来,窗外的月光正照在床头。他摸了摸额头的冷汗,想起梦里的场景,心里忽然有了股说不清的触动——他起身点了火把,找出家里的木板和工具,连夜赶制了一个高座,想着明日竺昙铠和尚来做佛事,也好有个像样的地方。
第二天清晨,竺昙铠准时来到张应家。见堂屋里已经摆好了干净的高座,他笑着点了点头。张应夫妻俩跪在高座前,听竺昙铠讲解佛法,诚心受了五戒。奇怪的是,受戒仪式刚结束,张应媳妇的烧就退了,脸色也渐渐红润起来,过了两天,竟能下床走路了。
张应又惊又叹,从此再也不供魔像,跟着媳妇一起诵经,家里的荤腥换成了素食,遇到穷苦人,还会主动帮衬——街坊邻居都说,张应像是换了个人。
可安稳日子没过多久,到了咸康二年,张应忽然得了场重病,躺在床上起不来。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赶紧让人去请竺昙铠,可派去的人跑了两趟,都说竺昙铠去城外化缘了,没在精舍。
当天夜里,张应就没了气息。可没过多久,他竟又醒了过来,一睁眼就抓着身边的人喊:“我刚才……刚才被几个人用铁钩勾着,拉到北边的一个板岸下,那的东西!我忘了竺昙铠和尚的名字,只一个劲喊‘和尚救我’……”
众人听了都吓了一跳,赶紧扶着他坐起来。张应喝了口温水,才慢慢把“死后”的遭遇说清楚——
他断气后,感觉自己飘了起来,很快就被两个穿黑衣的人用铁钩勾住胳膊,往北边拖。走了不知多久,来到一处黑漆漆的板岸前,往下一看,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岸下的空地上,摆着一口口烧得冒泡的大铁锅,旁边是插满尖刀的山、挂满利剑的树,还有几个浑身是伤的人在受刑,惨叫声听得人头皮发麻。
“你生前虽后来向佛,却也信过魔道,造过不少业障,今日该在此受罚!”一个黑衣人拿着名册,冷冷地说。
张应吓得腿都软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只记得当初救了自己媳妇的和尚,却想不起名字,只能拼命喊:“和尚救我!求和尚救我!”
喊了没几声,忽然看见远处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竺昙铠和尚。竺昙铠对着黑衣人合掌道:“此人已诚心向佛,受戒行善,虽有过往之过,却也有向善之功,当再给他人间修行的机会,以赎前罪。”
黑衣人看了看竺昙铠,又翻了翻名册,最终收起了铁钩:“既然大师为他求情,便再饶他一次,若再作恶,下次绝不轻饶!”
接着,张应就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再睁眼时,就躺在自家的床上,身边围着担忧的家人。
没过多久,竺昙铠从城外化缘回来,听说张应的事,特意来看他。张应挣扎着从床上坐起来,对着竺昙铠深深一拜:“多谢大师救命之恩!我以前糊涂,信错了路,往后定当一心向佛,多做善事,绝不辜负大师的成全。”
竺昙铠笑着点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佛法从不是要束缚人,而是要让人守住本心,不被恶念牵着走。你能有这份觉悟,便是最好的修行。”
从那以后,张应更是把“行善”刻进了骨子里。他把家里的余钱拿出来,帮精舍修缮佛堂;遇到有人不信佛法、误入歧途,他就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人家听,劝人向善;甚至以前跟他一起信魔家的朋友,也被他说动,渐渐改信佛法,开始行善。
张应后来活了七十多岁,临终前,他拉着儿孙的手说:“我这辈子,最庆幸的就是两次‘得救’——一次是你祖母生病,让我遇见了竺昙铠大师,走上向佛的路;一次是我‘死’后,大师又救我回来,让我有机会弥补过错。你们要记住,选对的路,做善的事,心里才会安稳,日子才会踏实。”
儿孙们都记着他的话,后来也都像张应一样,诚心向佛,乐善好施,在历阳城留下了好名声。
其实,张应的故事,从来不是“佛魔相争”的传奇,而是“知错能改”的醒悟。他曾经走错了路,却没有一直走下去;他犯过过错,却愿意用余生去弥补。竺昙铠和尚的“救”,也不是单纯的“法术”,而是用佛法点亮了他心里的善念,让他明白:真正的“庇佑”,从来不是靠祭拜求得,而是靠自己的善行换来。
这世间没有永远的“迷途”,只有不肯回头的人。不管以前走错过多少路,只要愿意停下脚步,转向善的方向,愿意用行动去弥补过错,就永远不算晚。就像张应,他用后半辈子的向善,把曾经的“魔家信徒”,活成了人人称赞的“善人”——这便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最好模样。
9、道严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的五月,成都城里的宝应寺满院槐花香,晨钟暮鼓裹着水汽,在青砖灰瓦间绕来绕去。寺里有个叫道严的僧人,性子沉静,最上心的事就是照看佛殿前轩的长明灯——那灯是寺里的“镇寺灯”,从建寺起就没熄过,道严每天都会添油、擦拭灯台,从不敢怠慢。
五月二十一日这天夜里,月色格外亮,道严像往常一样提着油壶去添灯油。刚走到佛殿前轩,他忽然瞥见殿西轩的阴影里,伸出来一只巨手——那手比寻常人手臂粗三倍,皮肤呈浅褐色,指节分明,静静悬在半空,像是从黑暗里长出来的一样。
道严吓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手里的油壶差点掉在地上,腿一软就俯趴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他僵在原地,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咚咚”响,跟远处的更鼓声混在一起,格外刺耳。
过了好一会儿,空中忽然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像是从云层里飘下来的:“师父莫怕,莫怕,我是护寺的善神,绝不会伤你一根毫毛,你为何一直趴着不动呢?”
道严这才慢慢缓过劲,声音还有些发颤:“檀越……您是何人?为何只露手,不露身形?”
“我是上天派来守护这座佛寺的善神,”空中的声音又响起,带着点无奈,“只是世人总不把佛寺当回事,路过时爱往地上吐唾沫,我怕污了佛地,就用后背去接那些唾沫。日子久了,后背生了疮,溃烂得厉害,疼得实在受不住,想求师父给点膏油,涂在疮上,不知可否?”
道严听完,心里又惊又愧——他常看见香客或路人在寺外吐唾沫,却从没多想,没想到竟让护寺善神受了这么大的罪。他赶紧爬起来,从油壶里倒出些清油,放在那只巨手的掌心里。巨手接过油,轻轻一抬,就消失在西轩的阴影里,连一点声响都没有。
道严站在原地,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忽然对着空中拱手:“善神大人,弟子有个请求——能否让弟子见您一面?我想请画工把您的模样画在殿壁上,再写下您护寺受苦的事,让世人都知道您的功德,也提醒大家不要再往佛地吐唾沫,污了清净。”
空中沉默了片刻,接着传来一声轻笑:“师父有心了。明日清晨,你去殿西轩外的老槐树下,自会看见我的身形。只是我模样寻常,不必特意渲然,能让世人明白‘敬佛先敬地’的道理,便够了。”
第二天天刚亮,道严就急匆匆赶到殿西轩外的老槐树下。刚站定,就看见树旁的空地上,慢慢显露出一个身影——那善神身高八尺,穿着素色长袍,后背果然有一块碗口大的疮疤,脸色虽有些苍白,眼神却格外温和。他对着道严合掌行了一礼,便渐渐淡了下去,像晨雾一样散了。
道严赶紧请来城里最好的画工,凭着记忆,让画工把善神的模样画在佛殿西壁上,又亲手写下善神用背接唾沫、生疮求油的事,刻在旁边的木牌上。
消息很快传遍了成都城,香客们来宝应寺时,都会特意去看殿壁上的善神画像,读木牌上的文字。有人看完后红了脸,想起自己以前也在寺外吐过唾沫;有人则对着画像合十鞠躬,感谢善神护寺;连以前爱在寺门口打闹的孩童,也乖乖收起了顽劣,不再乱扔杂物、乱吐唾沫。
道严依旧每天照看长明灯,只是从那以后,他多了件事——每次看见有人往佛地靠近,就会温和地提醒:“施主,佛地清净,还请多些敬重,莫要污了这里。”久而久之,宝应寺周围再也没人乱吐唾沫、乱扔垃圾,连青砖地上的缝隙里,都看不见一点脏东西。
过了半年,道严又在夜里遇见了善神——这次善神没再只露手,而是完整地站在灯旁,后背的疮疤已经不见了,脸色也红润了许多。“多谢师父,”善神笑着说,“如今世人都知敬重佛地,我的疮已经好了。往后我会继续护着宝应寺,护着这份清净。”
道严合十道谢,看着善神消失在月色里,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善神的疮好了,不是因为油膏有多灵验,而是因为世人的敬畏心回来了——这份敬畏,比任何药都管用。
后来,宝应寺的“善神护寺”成了成都城的一段佳话,许多寺庙都学着宝应寺,在墙上画善神像、写警示语,提醒世人敬重佛地。而道严也一直活到了八十多岁,圆寂前,他还在跟小沙弥说:“敬佛不是只拜佛像、烧高香,更要敬佛地、守清净。对世间万物多一分敬畏,就是对自己多一分修行。”
其实,善神的故事从来不是“神佛显灵”的传说,而是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敬重,从来不是对着高高在上的神像跪拜,而是对身边的事物多一分珍惜,对他人的守护多一分理解。世人往佛地吐唾沫,看似是小事,却伤了护寺善神的心;而当大家收起顽劣,学会敬畏,不仅善神的疮好了,佛地也恢复了清净——这便是“小善聚大善,小敬成大敬”的道理。
生活里也是如此,一句礼貌的话、一个爱护环境的举动、一次对他人的体谅,都是“敬畏”的体现。当我们学会对世界温柔,世界也会以温柔回馈;当我们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身边的一切也会为我们带来安宁。这便是道严和善神教会我们的:敬畏不是胆怯,而是心底的善良与分寸,是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