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神仙三十四(2 / 2)

地面在震动,碎石簌簌落下。崔炜心知此地不宜久留,紧握宝剑,跟着白蛇狂奔。穿过一道道宏伟却残破的石门、崩塌的回廊,眼前竟出现一条奔腾咆哮的地下暗河!河水黝黑,深不可测,水声震耳欲聋。

白蛇在河边停下,对着湍急的河水,发出急促的嘶鸣。崔炜正自惊疑,只见那白蛇猛地一甩尾,巨大的蛇尾抽在岸边一块突兀的礁石上。礁石应声而裂,露出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水道!

“吼——!” 白蛇对着崔炜发出催促的低吼,金黄的竖瞳紧盯着他。

崔炜明白了它的意思。他不再犹豫,对着白蛇深深一揖:“龙王再造之恩,崔炜永世不忘!” 随即纵身跃入那汹涌冰冷的暗河水道!

刺骨的寒冷瞬间包裹全身,巨大的水流裹挟着他向下冲去。他死死抱着那柄古剑,任凭身体在黑暗中翻滚沉浮。不知过了多久,就在他快要窒息之际,前方陡然出现一片朦胧的光亮!他奋力向上挣扎,猛地冲破了水面!

新鲜的空气涌入肺腑!他贪婪地呼吸着,发现自己身处一条宽阔的河流中,两岸青山隐隐,竟是人间景象!他挣扎着爬上岸边,精疲力竭地瘫倒在草地上,怀中的古剑在阳光下闪烁着幽冷的青光。

喘息未定,忽闻笑语盈盈。崔炜抬头望去,只见不远处河岸上,三位身着鲜艳罗裙的少女正在浣纱嬉戏。她们容貌秀丽,衣饰华美,不似寻常村姑。

少女们也发现了他,惊讶地看着这个浑身湿透、狼狈不堪却手持古剑的陌生男子。其中一位年长些的少女上前施礼道:“郎君从何而来?何以至此?”

崔炜挣扎起身,还礼道:“在下崔炜,自番禺来,遭逢奇遇,落水漂流至此。敢问小娘子,此乃何地?”

少女掩口轻笑:“此乃南越国故地,我等奉玉京子夫人之命,在此迎候贵客多时了。”

“玉京子夫人?”崔炜茫然。

“正是。”少女笑道,“夫人言道,今日有贵客持故主信物前来,特命我等相迎。郎君手中宝剑,可是得自龙穴?” 她目光落在崔炜手中的古剑上,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崔炜心中惊疑更甚,这地底奇遇竟似早已为人所知?他只得点头称是。

少女们相视一笑:“如此,便请郎君随我等前往,夫人久候了。” 她们引着崔炜,沿着河岸向上游行去。约莫走了三四里,眼前豁然开朗,一片茂盛的竹林掩映下,露出一座清雅别致的庄园。竹篱茅舍,小桥流水,仙气氤氲。

进入庄内,正厅之中,一位素衣女子端坐主位。她约莫三十许人,容色清丽绝伦,气质高华出尘,眉宇间却带着一丝阅尽沧桑的沉静。她目光落在崔炜手中的古剑上,眼中泛起复杂难明的波澜,有追忆,有怅惘,最终化为一声轻叹。

“崔郎君请坐。”女子声音温润如玉,“此剑名‘龙渊’,乃我故主南越王赵佗贴身佩剑。妾身玉京子,昔日曾侍奉王侧。” 她目光悠悠,仿佛穿透了千年岁月,“郎君既能入龙穴,得神蛇指引,取此宝剑,便是与我等有缘。”

崔炜这才恍然,原来那地宫中的帝王骸骨,竟是南越武王赵佗!他连忙起身,恭敬地双手奉上宝剑:“既是故主遗物,晚辈不敢据有,理当归还夫人。”

玉京子却微微摇头,示意他坐下:“宝剑有灵,自择其主。郎君既得神蛇认可,持此剑出穴,便是天意。此剑赠与郎君,望郎君持之卫道,不负神兵。”

崔炜推辞不得,只得再次拜谢收下。玉京子命侍女奉上香茗果品,皆是人间罕有的珍味。崔炜在地底多日,早已饥肠辘辘,也不客气,饱餐一顿。席间,玉京子询问他坠入龙穴的经过,崔炜详细道来,讲到灸治蛇疣、得剑脱困,玉京子听得频频点头,眼中异彩连连。

“神蛇乃龙穴之灵,守护王陵数千载。郎君一念之仁,解其困厄,结此善缘,亦是福报。”玉京子微笑道,“郎君可知那任翁为何要加害于你?”

崔炜茫然摇头。

“那任翁,本名任嚣,”玉京子神色转冷,“乃是秦末南海尉任嚣之后。其祖当年助赵佗王割据岭南,立下功劳。然其家族传至今日,早已失了祖德,妄图以邪术血祭,延年益寿,甚至觊觎王陵秘宝。那海光寺老僧,本是他家供奉的术士,因不忍其恶,才借故点化于你,引你暂避。不想他贼心不死,竟欲以你为祭品!幸得郎君机警,又蒙神蛇护佑,方能脱此大难。”

崔炜听得心惊肉跳,方知那看似慈祥的任翁,竟是如此包藏祸心!

正谈话间,忽见厅内光线一亮。崔炜下意识抬头,只见穹顶之上,不知何时竟透下几缕清晰的阳光,隐约可见一方小小的孔洞,外面竟是湛蓝的天空,甚至能看见模糊的星辰(天汉)!

“时辰到了。”玉京子微微一笑。

话音未落,一阵悠扬悦耳的铃声自空中传来。崔炜循声望去,只见一头通体雪白、神骏非凡的山羊,竟脚踏虚空,自那穹顶孔洞处冉冉而降!羊背上端坐着一位峨冠博带、面容古拙的官员,手持一支硕大的玉笔,腰间系着一个青翠欲滴的竹筒。

白羊稳稳落在厅中。那官员翻身下羊,对着玉京子躬身行礼,神态恭敬:“玉京夫人,下官奉天帝敕命,传谕人间。” 说罢,解下腰间青竹筒,双手奉上。

玉京子示意侍女接过,取出竹筒内一卷帛书,展开后,由侍女朗声宣读:“敕曰:广州刺史徐绅,殁于任所。着安南都护赵昌,即日赴任广州刺史,充替其职。”

宣读完毕,玉京子命侍女取来玉杯,斟满琼浆,亲自敬与那官员:“羊城使者辛苦。这位崔郎君欲归番禺,烦请使者顺路携他一程。”

那被称为羊城使者的官员接过玉杯一饮而尽,爽快应道:“夫人吩咐,敢不从命。” 他转向崔炜,仔细打量一番,忽而笑道:“崔郎君,他日富贵还乡,莫忘在城中为下官修葺祠宇,备下薄酒相酬啊!” 虽是玩笑口吻,眼神却颇为认真。

崔炜连忙躬身应道:“使者大恩,崔炜铭记于心,他日必当厚报!”

玉京子颔首,又对崔炜道:“郎君归去,前路尚有波折。皇帝(指天帝)有敕,特赐郎君国宝‘阳燧珠’一枚。”她示意侍女捧上一个雕琢精美的白玉函。打开玉函,刹那间光华满室!一枚鸽卵大小、通体浑圆、色泽温润如羊脂、内部却仿佛蕴藏着一团跳跃日光的宝珠呈现在崔炜眼前!

“此珠乃聚日精月华所成,妙用无穷。郎君携之归返,路遇胡商,可售此珠,当得十万缗之资,足可安身立命。”玉京子将玉函合上,递给崔炜。

崔炜双手接过,只觉玉函温润,内中宝珠仿佛有生命般微微搏动。他心中感激又惶恐,伏地叩首:“夫人!崔炜何德何能?不曾朝谒天帝,亦非贵戚宗亲,何敢受此厚赐?”

玉京子将他扶起,温言道:“郎君不必推辞。你能入龙穴,救神蛇,取宝剑,得脱大难,此皆缘法。神蛇即龙穴之灵,亦是天帝使者。你救它脱困,功德无量,此珠乃天帝酬功之赐,受之无愧。去吧,使者会送你回人间。”

崔炜再拜谢恩。羊城使者牵过那头,神异的白羊,示意崔炜上羊。崔炜抱着玉函和龙渊剑,忐忑地跨上羊背。那白羊四蹄一蹬,竟如踩在无形的阶梯上,载着崔炜,冉冉升起,向着穹顶那透光的孔洞飞去!

风声在耳边呼啸,下方玉京子夫人和侍女们的身影越来越小。穿过那孔洞的瞬间,崔炜只觉眼前强光刺目,下意识闭眼。再睁开时,已脚踏实地。环顾四周,竟是番禺城外熟悉的江岸!江水滔滔,阳光明媚,人声隐约可闻。那头神异的白羊与羊城使者,早已不见踪影,仿佛从未出现过。

崔炜恍如隔世,怀中温润的玉函和手中沉甸甸的龙渊剑,是那场奇遇唯一的证物。他定了定神,辨认方向,向城中走去。

刚入城门,便被一队鲜衣怒马的差役拦住盘查。为首一人喝道:“新任刺史赵昌大人已到任,严查过往行人!你是何人?怀中何物?”

崔炜心念电转,取出玉函,打开一条缝隙。那阳燧珠的温润宝光顿时倾泻而出!差役们何曾见过如此异宝,顿时目眩神迷,连呼“宝物!宝物!”不敢怠慢,急忙引着崔炜前往府衙。

新任广州刺史赵昌,乃是一位气度威严的中年官员。他见崔炜布衣却气度不凡,又见那光华内蕴的阳燧珠,心中已自惊异。崔炜只简略言道自己乃番禺人士,偶得异宝,愿献与使君。

赵昌把玩着宝珠,越看越爱,问道:“此珠价值连城,尔欲何求?”

崔炜躬身道:“不敢求厚赏。只求大人允准一事。小子崔炜,欲重修城西开元古寺,以报佛恩,并祈一方平安。”

赵昌闻言,大为赞许:“善哉!此乃功德无量之举!本官准了!另赐你十万缗钱,充作修寺之资!” 他当即命人取钱。很快,整整十万锭铜钱堆满了府衙偏厅一角。

消息传出,番禺轰动。崔炜散尽十万缗,招募能工巧匠,采买良材美木,亲自监工,重修开元寺。数月之后,一座比旧日更加宏伟庄严的佛寺拔地而起,金碧辉煌,梵音缭绕。崔炜又将剩余资财,在城中购置了一处雅致院落,定居下来。他谨记羊城使者之言,在城中寻访,果然在城隍庙旁找到一座破败的“羊城使者祠”。他斥资重修祠宇,重塑金身,四时供奉香火酒醴,虔诚礼拜。

日子渐渐归于平静。一日,崔炜正在院中擦拭那柄龙渊古剑,忽有仆役来报,门外有一波斯胡商求见。

胡商须发卷曲,深目高鼻,身着锦绣,带着浓重的异域香料气息。他见到崔炜,恭敬行礼,目光却热切地落在崔炜腰间——那里悬着一块崔炜用边角料琢磨的、拇指大小、散发着温润光泽的玉佩。

“尊敬的阁下,”胡商操着生硬的汉话,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小人远道而来,专为寻宝。阁下腰间这块玉,光华内蕴,绝非凡品!小人愿出十万缗,购下此玉,不知阁下可否割爱?”

崔炜一愣,随即失笑。他解下那块玉佩,只是普通的羊脂玉边角料,虽温润,却远不及阳燧珠之万一。胡商竟愿出十万缗?他猛然想起玉京子夫人所言:“当有胡人具十万缗而易之。” 原来应在此处!他赠给赵昌的是真正的阳燧珠,而这块玉佩,不过是沾染了宝珠余韵的凡物。胡商慧眼识宝气,却错认了载体。

崔炜心中澄明,也不点破。他随手将玉佩递给胡商:“相遇是缘,此玉便赠与客商,分文不取。”

胡商愕然,随即大喜过望,千恩万谢,捧着玉佩如获至宝般离去。崔炜立于庭中,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也洒在静静躺在剑架上的龙渊古剑上。剑身幽光流转,仿佛映照着他这一路的跌宕起伏。

他想起那束越井冈艾,想起枯井下的白蛇,想起玉京子夫人沉静的眼眸,想起羊城使者乘羊而降的神异……一切始于佛寺前那一念不忍的善举,终于此刻庭前的清风朗月。

崔炜轻轻抚过冰凉的剑脊,望向远方暮色中的开元寺飞檐。他最终并未拥有那价值连城的阳燧珠,也未挥动那柄可斩妖邪的龙渊剑去博取功名。他只是重修了一座庙,供奉了一位神,赠出了一块玉。

原来真正的珍宝,从来不是握在掌中的明珠利刃,而是跌入深渊时仍不熄灭的善念微光,是穿过幽暗后心中长存的那份清明与慈悲。这微光或许微弱,却能点燃神蛇眼中的暖意,能照亮归途,更能在这浩渺红尘中,为自己、也为他人,辟出一条通往安宁的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