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神仙十二(2 / 2)

后来战火燃近齐州,有人见他抱着泥坛出城。坛中泥丸分赠流民,饥者含之腹即暖,病者握之汗立退。城破那日,蓟宅空余一院泥偶碎片。乡人拾起拼凑,那些眉眼或嗔或笑,分明是三百年来受过恩惠的邻人脸庞。

神迹何曾显于云头?三百年俯身扫尘,替人扶犁,碎泥补憾处,才是真仙踪。泥偶终会重归尘土,唯温厚心肠所塑的形影,能在人间代代重生。

3、杏林春深

候官县衙的老杏树又开花了。董奉青衫磊落立于树下,看县吏们押送税粮穿行而过。新县令是个少年郎,打马过市时瞥见他,只当是寻常乡绅。

五十年后老县令致仕归乡,颤巍巍路过候官。昔日同僚尽作坟中枯骨,却见董奉仍立杏林下,眉宇间竟比当年更见清朗。“君是人是仙?”老者拄杖惊问。董奉捻须而笑:“草木有枯荣,人岂无代谢?不过偶然皮相罢了。”

恰逢交州刺史杜燮暴亡。灵堂白幡未悬稳,尸身已僵冷三日。董奉排众而入,三粒赤丸滑入死者口中,清水灌喉,托颈轻摇。满堂只听得骨节咯咯作响,杜燮灰败面皮竟透出血色!俄而指尖微颤,半日坐起,四日后开口,道出一段幽冥奇遇——

“当时见十数乌衣人押我上车,过赤红巨门入森罗殿。他们将我塞进土瓮似的窄狱,湿泥封死瓮口……正绝望时,忽闻瓮外脚步杂沓,有人高喝:‘太乙救苦天尊遣使查案!’泥封应声炸裂,刺目白光里伸来一只手……”

满城争传神迹时,董奉却在庐山结庐而居。立下奇规:重病愈者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十年之间,荒坡涌起十万亩杏林,春来如云霞坠地。

杏熟时节,董奉设草仓于林间。欲买杏者不须钱,但取一筐谷换一筐杏。偷杏者往往迷途杏林,总有虎啸追至脚边,骇得弃杏奔逃。某夜少年偷攀杏枝,跌伤困于林间,竟见黄斑巨虎踱来,叼起他抛回大路,地上杏子半颗未少。

更玄妙在杏林深处。董奉轻叩某树,便有素衣童子捧玉杯奉浆,饮之百病全消。童子乃杏精所化,根须连着山中龙脉。

永嘉年间兵祸连天,董奉忽闭门户。邻人窥见满室红光,推门但见素袍悬梁,尸身垂落如熟杏坠枝。百姓悲泣葬之。棺木入土时,南昌太乙观的道士惊见天象:白鹤驮着青衫人影,没入观中太乙救苦天尊殿。香案上赫然多了一卷《太乙丹经》,朱砂符印未干。

次日开棺,唯余青衫裹着十枚杏核。百姓分而植之,长成十株异杏。每遇疫病流行,采叶煎汤可活万人。至今医家称“杏林春暖”,便自董奉始。

原来太乙天尊座前伸向杜燮的手,早化作尘世十万亩杏林;悬壶者深埋黄土的杏核,却在人间岁岁结出慈悲。

4、竹杖通幽

蜀郡李常在四百岁年纪,面貌总停在五十上下。他行医时有个规矩:病入膏肓者三日可愈,微恙者不过一朝。百姓视若神明,香火供奉竟延绵十几代人。

这日李常在唤来儿女,庭院里茶烟未散,忽道:“尘缘已尽,当入深山。”儿女垂泪相送,却见父亲转身走向弟子曾、孔二家,各讨了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少年家人惶惑不安,到底将孩子送至李家柴门。

月夜霜浓,李常在庭院里青竹沙沙作响。他将竹杖点在少年眉心:“归家后置杖于榻,切莫言语。”二少年依言返家,竹杖刚挨着枕席,整个人便如烟消散。家人惊见他们僵卧床上,探鼻息全无——曾孔两家悲声震天,白幡飘了整条街。

百日后的郫县市集,曾家弟子忽被人拍肩。回头竟见李常在笑立人潮中,身后跟着本该下葬的两个少年!少年扑进弟子怀里呜咽,袖中滑出给双亲的血书。待弟子狂奔回城报信,两家发棺验看:棺内青竹杖纹理分明,尸身早化清风。

三十载春秋流转,地肺山樵夫常窥见奇景:李常在溪畔结庐,新娶的采药女在檐下晒白术。某日山道忽喧嚷,竟是李常在尘世儿女寻来。老者抚着女儿白发苦笑:“四百年前骨肉,早该作春泥沃野了。”临别赠新妇一束草药:“此物续命百年,待你白发覆额时,自见归途。”

新妇独居五十载,发染秋霜那日,忽将草药捣碎洒向山崖。当夜狂风拔木,有人见巨蟒般的青竹破土疯长,竹梢托着李常在与新妇踏月西去。断崖处从此生满异竹,病者取竹沥煎服必愈。樵夫说月圆时伏地倾听,能闻竹根深处有捣药声隐隐相和。

青竹替少年受棺椁之困,替世人承病痛之苦,却从未折断脊梁。原来长生最深的玄机,不在抗拒黄土,而在如竹虚心——既承得起人间泪雨,也化得作穿云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