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从科普卢到40k > 第16章 战后部署:归途、汇报与休整

第16章 战后部署:归途、汇报与休整(1 / 2)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东南荒原的薄雾时,二集群的营地已经恢复了运转。昨夜篝火的余烬还冒着淡青色的烟,陆战队员们踩着凝结的露水整理装备,c-300动力装甲的关节在晨光里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他们腰间的c-14穿刺步枪枪托抵着大腿,枪身还沾着昨夜未完全擦拭干净的绿皮血液——但此刻没人再关注那些残骸,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指挥车顶端的全息投影屏上,米勒的身影在投影里清晰可见,他的手指正对着屏幕上的部队编制表滑动,声音通过加密频道传到每个士兵的通讯器里。

“根据主基地指令,1、2集群即刻执行分拨任务:留驻部队负责战场防御与物资回收,主力部队随指挥车返回主基地。”米勒的声音比昨日战斗时温和了些,但依旧带着不容置疑的指令感,“先明确2集群留驻单位——陆战队3000人,每100人配10名医疗兵,劫掠者500人,火蝠500人,穿戴燃料罐备用量翻倍;歌利亚100台机械腿液压系统进行临时加固;攻城坦克100辆,切换为防御模式,炮管俯角调整至-5度,履带锁死装置启动。”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投影屏上的战场地图,指尖点在东南营地西侧的高地:“留驻部队的防御阵地设在这里——高地视野覆盖整个营地,能监测到15公里内的移动目标。所有人注意,留驻期间禁止单独行动,每小时至少进行一次巡逻,巡逻队至少由10名陆战队、2名劫掠者组成,遇到不明信号立即上报,不许擅自追击。”

与此同时,东北方向1集群的营地内,雷也在对着通讯器下达同样的指令。1集群的留驻部队配置与2集群完全一致,3000名陆战队正两两一组检查动力装甲的能源核心,c-300的胸甲掀开时,能看到里面闪烁着蓝色光芒的核融电池;500名劫掠者蹲在地上,用专用工具清理榴弹发射器的炮管,防止残留的弹壳碎屑影响发射精度;火蝠们则围在燃料补给,看着ScV将燃烧凝胶注入喷射器的储液罐,凝胶流过透明管道时,像极了流动的橙色岩浆。

“ScV部队归建留驻区域!”雷的声音突然提高,几十台ScV从角落里冒了出来,它们的机械臂上挂着折叠式合金框架与建材,履带碾过地面的碎石时发出“嘎吱”声。雷对着ScV指挥官补充,“优先建造防御工事:地堡120座,按菱形阵列分布在营地外围,每座地堡配备3个射击口,内部预留弹药架与应急供氧装置;导弹塔10座,穿插在地堡之间,雷达扫描半径调至8公里,锁定系统优先识别空中目标;补给站150座,分三层部署,外层补给站储存压缩口粮与饮用水,中层储存弹药,内层连接医疗站,方便伤员快速获取物资;绿皮回收场1座,用于回收尸体精炼瓦斯。在营地东侧的废弃矿坑建设废铁回收站,回收完整的战车残骸与武器部件,回收后立即进行初步拆解,防止残留炸药引爆。”

指令下达的瞬间,ScV们立即分散行动。负责建造地堡的ScV先将折叠框架展开,合金板在液压装置的推动下自动拼接,不到30分钟,一座高2.5米的菱形地堡就初具雏形;另一批ScV则在地面钻孔,将导弹塔的固定桩埋入地下3米深,然后吊装雷达模块与导弹发射巢,模块对接时发出“嘀嘀”的校准提示音;补给站的建设更显高效,ScV的机械臂将预制的舱室组件堆叠起来,舱门自动扣合后,内部的温控系统立即启动,将舱内温度稳定在18c——这个温度最适合储存凯达琳合金弹,能防止弹药因高温受潮。

负责回收的ScV则驶向战场遗迹,它们的机械臂前端装有电磁吸盘,能轻松吸起数吨重的绿皮战车残骸,然后将残骸运进回收场。一名ScV操作员通过摄像头观察着残骸:战车的装甲已经变形,火箭筒发射巢断裂,驾驶舱内的绿皮尸体早已僵硬,但ScV依旧按照流程用切割器将残骸拆解成装甲板、引擎部件与武器碎片,拆解后的部件被分类堆放在回收场的货架上,等待后续运输。整个过程没有多余动作,所有ScV都在按预设程序高效运转,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钢铁蚂蚁。

上午10点,留驻部队的防御工事已完成40%,地堡的射击口旁,陆战队士兵正测试c-14穿刺步枪的射程,子弹穿透1公里外的岩石时,溅起的碎石落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导弹塔的雷达屏幕上,绿色的扫描线不断刷新,将周围空域的鸟类都标记为“无害目标”;补给站的舱门敞开着,医疗兵正将急救包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纳米修复仪的指示灯闪烁着,随时准备处理伤员的装甲破损。

“主力部队集合!”米勒的声音再次响起,2集群的主力部队早已在营地中央列队。陆战队员们穿着整洁的c-300动力装甲,c-14步枪斜挎在肩上,枪身的金属光泽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劫掠者的榴弹发射器挂在手臂上,弹链整齐地缠绕在手臂上;火蝠的火焰喷射器喷嘴朝下,防止意外喷火;载具部队则排成整齐的纵队,维京战机悬浮在半空中最前方,歌利亚的机械腿并拢,像一尊尊钢铁雕像;攻城坦克的炮管收回,车身贴地行驶,履带转动时尽量压低噪音。

雷的1集群主力也在同时集合,两集群的车队在荒原上分别形成一条长达5公里的钢铁洪流。上午9点30分,随着攻城坦克的引擎轰鸣,车队正式出发。

维京战机率行动,120架战机分成6个编队,在车队上空500米处巡航,雷达扫描半径扩大至20公里,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发出警报。最外侧的编队由20架维京战机组成,它们保持着100米的间距,机翼下的兰泽尔飞雷处于待发状态,驾驶员通过头盔显示器密切关注着空中情况——昨日的战斗虽然没有敌方空军单位,但仍然让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哪怕此刻战场已无绿皮,也必须防范可能出现的未知威胁。

车队的先锋是恶火战车,它们的速度能达到每小时70公里,轮胎在荒原上留下两道平行的辙痕。驾驶员们穿着轻量化的c-200装甲,头盔上的战术目镜能显示车队的实时位置,他们时不时减速观察地面,防止遗漏任何潜在的危险——比如未引爆的炸药包或是绿皮残留的陷阱。

恶火战车后方便是攻城坦克,300辆A攻城坦克整齐地排成20列,有的坦克驾驶员正在检测坦克的通讯系统,确保能随时与指挥车保持联系;还有的拿出压缩口粮,撕开包装后小口咀嚼——这是出发前医疗兵特意嘱咐的,长途行军中不能空腹,否则容易引发低血糖。

“队长,你说主基地的伙食会不会比压缩口粮好点?”坐在角落的新兵泰勒小声问,他的c-14步枪放在腿上,旁边的L-402笑了笑,他正用抹布擦拭步枪的枪管,听到泰勒的话后抬头:“肯定比这好,主基地有营养膏生产线,还有热汤——上次回去我喝了三大碗,你到时候可得多喝点,补补体力。”

泰勒点点头:“那么美味的热汤,我来了!。” L-402拍了拍他的肩膀,动力装甲的手套传来轻微的震动,“好小子,等一下多喝几碗。”

运输机内的气氛渐渐轻松起来,士兵们开始聊起主基地的生活:有的说主基地的医疗站有最先进的修复舱,能快速治好战斗留下的旧伤;有的说机械师们会给载具做全面保养,下次出战时肯定更顺手;还有的说主基地里兵营的休息室里有很多科普卢星区的故事书,能了解到以前的历史。这些琐碎的话题像一缕缕阳光,驱散了战后的疲惫,让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期待。

歌利亚行驶在坦克纵队之间,歌利亚的机械腿每迈出一步,都会在地面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25毫米机炮的炮管偶尔会轻微转动,像是在观察周围的环境,驾驶员们在机甲内部进行最后的检查,确保机甲的液压系统与武器系统都处于最佳状态。

“还有多久到主基地?”雷端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温水,他的眼底有淡淡的血丝,昨日的指挥工作让他只睡了不到3小时,但精神依旧饱满。

副手卢卡看了眼沙盘上的时间:“大概还有4小时,按这个速度,下午3点左右能到。留驻部队刚才发来汇报,防御工事已经完成70%,ScV正在安装最后一批导弹塔的锁定模块,一切顺利。”

“那就好。”雷点点头,目光落在沙盘上的主基地标记,“指挥官应该已经在等我们了,这次的战果虽然不错,但受伤的也不少,得好好汇报一下。”

卢卡沉默了片刻,手指在沙盘上划过代表受伤士兵的黄色光点:“重伤员已经用运输机送回去了,医疗站应该在全力救治,希望他们能尽快康复。”

运输机外荒原的景色渐渐变化,从枯黄的草地变成了稀疏的森林,树木的枝干上还留着战争的痕迹——有的树干被炮弹炸断,有的树皮上布满弹孔。车队驶过森林时,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装甲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像是给钢铁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下午2点,车队驶出森林,远处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主基地的轮廓。主基地的外墙是高达10米的凯达琳合金墙,墙上的导弹塔密密麻麻,雷达天线在顶端不停旋转;基地内部的建筑整齐排列,医疗站的红十字标志格外显眼,重工厂的烟囱冒着淡淡的白烟,外围地堡的窗户里能看到士兵们的身影——他们是负责基地防御的部队,正朝着归来的车队挥手。

“准备进入基地!”雷对着通讯器喊道,车队立即减速,按照预定路线驶向基地的东门。东门缓缓打开,门口的卫兵对着车队敬礼,他们的c-14步枪举在胸前,眼神里满是敬佩——这些归来的士兵,刚刚在战场上赢得了一场硬仗。

下午3点整,车队全部驶入主基地,停在中央广场上。陆战队员们有序地在空地中走出运输机,列队前往广场上,阳光洒在他们的装甲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最前方的运输机打开舱门,雷与卢卡走下车,他们的动力装甲上还留着战斗的痕迹,但身姿依旧挺拔,朝着指挥中心的方向走去——那里,指挥官正在等着他们。

主基地的指挥中心位于基地的最高处,是一座高达20米的圆形建筑,外墙由透明的防弹玻璃构成,能360度观察基地内外的情况。指挥中心内部,全息沙盘占据了中央位置,上面显示着整个星球的地图,红色光点代表已清除的绿皮营地,蓝色光点代表人类的驻军点,黄色光点则是正在建设的防御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