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8座补给站完工时,重工厂的建设也进入了尾声。第三周周三上午11点,ScV“铁钳”号吊起最后一块合金顶板,将其安装在重工厂的主体框架上——这块顶板长15米、宽8米,采用双层钛合金结构,能承受歌利亚武装机器人的重量。
“重工厂主体结构完工,启动核心系统校准。”汤姆按下控制台的按钮,重工厂内部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主反应堆开始运转,提供1500千瓦的电力;两侧的机械臂从收纳舱中伸出,末端的夹具与焊枪展开;中央的生产舱门缓缓打开,内部的金属平台泛着冷光。
奥古斯都走进重工厂,看着这座高20米、宽30米的钢铁建筑,心中感慨——这是基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重武器生产中心”,有了它,才能摆脱对轻步兵的依赖。“汤姆,优先生产歌利亚武装机器人。”他下令,“基地需要重型机甲来加强外围警戒。”
当天下午2点,重工厂启动歌利亚的生产程序。生产舱内,首先是骨架的搭建:机械臂将一根根钛合金钢管焊接成歌利亚的躯干与四肢,腿部的液压装置被精准安装在关节处——这是歌利亚的“心脏”,能支撑6米高、12吨重的机身在焦土上快速移动,最高速度可达40公里\/小时。(歌利亚在游戏里只有4米高左右,我嫌他太矮了)
接下来是装甲覆盖:10厘米厚的合金板被机械臂吊装到位,覆盖在躯干、肩部与腿部关键部位,装甲表面还喷涂了抗腐蚀涂层,能抵御绿皮步枪子弹的直射。肩部的武器系统是歌利亚的核心——左侧安装一门双联装20毫米高斯炮,右侧挂载6联装反坦克导弹发射器,机械臂将电磁加速环与导弹制导系统逐一接入主电路。
晚上10点,第一台歌利亚完成生产。生产舱门打开,歌利亚缓缓走出,6米高的机身在灯光下像一座移动的钢铁堡垒。“歌利亚一号,武器系统测试。”AI的声音响起,歌利亚肩部的高斯炮开始转动,炮口对准重工厂外的靶场,“砰!砰!”两发子弹射出,精准命中1000米外的金属靶,靶心被打成一个直径5厘米的孔洞。随后,导弹发射器发射了一枚训练弹,击中2000米外的模拟目标,爆炸产生的烟尘在焦土上形成一个小坑。
“武器系统正常,动力系统正常,平衡系统正常。”AI汇报,“可投入实战部署。”
奥古斯都下令:“将歌利亚一号部署到东门,负责警戒矿脉方向,每2小时巡逻一次,探测半径5公里。”
第二天下午,第二台歌利亚完成生产,被部署到西门,警戒西南峡谷方向。当两台歌利亚开始巡逻时,基地的外围警戒圈一下子扩大了——它们肩部的扫描灯能穿透500米外的雾气,发现隐藏的生物信号;高斯炮的射程覆盖1000米,导弹更是能打到2000米外,任何靠近基地的威胁都能被提前发现。
歌利亚部署后,奥古斯都立刻下令启动攻城坦克的研发。汤姆带领5名机械师,在重工厂的研发区搭建了专门的实验室——这里有3d打印机、材料测试仪与模拟射击平台,AI阿尔法则负责提供科普卢联邦攻城坦克的基础图纸。
“联邦的-12‘围攻者’攻城坦克主炮口径120毫米, siege模式下射程可达3500米。”汤姆指着全息屏上的图纸,“但我们的晶体矿纯度只有78%,直接仿制会导致主炮炮管强度不足,必须调整设计。”
研发的第一个难题是主炮口径。机械师们用3d打印机制作了110毫米、115毫米、120毫米三种炮管模型,进行强度测试——将模拟炮弹以1500米\/秒的速度发射,120毫米炮管在第5次测试时出现裂纹,115毫米炮管在第8次测试时变形,只有110毫米炮管能承受10次测试而无损伤。“就用110毫米口径。”汤姆拍板,“虽然射程会缩短到3000米,但胜在稳定。”
第二个难题是底盘支撑。攻城坦克在攻城模式下,需要将履带收起,用底部的支撑腿固定车身,才能承受主炮的巨大后坐力。初期设计的支撑腿采用单根液压杆,模拟射击时车身倾斜度达到15度,远超安全范围。“必须增加支撑腿数量。”奥古斯都提出建议,“在底盘两侧各加一根辅助支撑腿,形成三角稳定结构。”
机械师们按照这个思路修改设计,在底盘两侧加装了可伸缩的辅助支撑腿。再次模拟射击时,车身倾斜度降到了3度,完全符合要求。“太好了!”汤姆兴奋地记录数据,“现在就差动力系统了。”
攻城坦克的动力系统需要同时驱动车身移动与主炮装填,消耗的高能瓦斯较多。初期测试中,发动机每小时消耗40单位瓦斯,远超基地的日均瓦斯储备。“降低发动机功率。”奥古斯都权衡后决定,“将最大功率从1500马力降到1300马力,虽然移动速度会从30公里\/小时降到25公里\/小时,但能节省20%的瓦斯消耗。”
第四周周末,攻城坦克的研发进入原型机制造阶段。重工厂的生产舱开始制造底盘,机械师们正在安装主炮与支撑腿,汤姆汇报:“预计10天后完成原型机,之后进行实弹测试,测试通过就能批量生产。”奥古斯都看着研发区的进度表,知道基地的“地面攻坚能力”,很快就要成型了。
重工厂研发启动的同时,星港的建设也拉开了序幕。奥古斯都将星港选址在基地南侧的开阔地带——这里远离矿脉与兵营,地面平坦,适合飞行器起降,且距离西南瓦斯气泉较近,方便后续燃料补给。
星港的建设比重工厂更复杂,核心是反重力系统的安装。ScV们首先用激光清除了地表的碎石,铺设了10米厚的合金地基——地基内部嵌入了12根抗冲击钢柱,能承受维京战机起降时的冲击力。随后,3个大型反重力发生器被吊装到位,每个发生器直径5米,重8吨,需要接入基地主能源网才能启动。
“反重力发生器的核心是引力子偏转器。”汤姆向奥古斯都解释,“启动后,它能产生向上的浮力,将星港的起降平台抬离地面1米,避免起降时与焦土摩擦损坏飞行器。”
第二周周五,反重力系统安装完毕。当汤姆按下启动按钮时,星港的六边形起降平台缓缓上浮,平台边缘的12个导航灯亮起淡绿色的光,地面传来轻微的震动。“反重力系统稳定,浮力15吨,可承受10吨以下的飞行器。”AI汇报。
接下来的一周,ScV们完成了星港的内部建设:起降平台表面铺设了防滑涂层,防止飞行器起降时打滑;平台北侧建造了维修舱,内部配备了机械臂与工具,可同时维护2架维京战机;南侧建造了燃料储存舱,连接着西南瓦斯气泉的输送管,可储存500单位高能瓦斯。
第四周周一上午,星港正式完工。奥古斯都、汤姆与莉娜一起登上起降平台,感受着平台轻微的震动——反重力发生器正低功率运行,维持着平台的稳定。“星港的所有系统都已调试完毕。”汤姆兴奋地说,“只要有足够的高能瓦斯,我们就能立刻生产维京战机——这种战机可切换空对空与空对地模式,能有效应对绿皮的空中威胁(如果有的话)。”
奥古斯都立刻让AI调出瓦斯储备:“当前高能瓦斯储备70单位,维京战机生产需要晶体300单位\/架,瓦斯50单位\/架。”AI的声音随后响起:“重工厂攻城坦克研发日均消耗10单位瓦斯(研发需要,后续就只要生产瓦斯了)不足以生产维京战机
奥古斯都的目光落在燃料储存舱的方向,那里的瓦斯输送管正缓慢地输送着绿色的瓦斯。“暂时先不生产维京。”他沉吟道,“优先保障攻城坦克的研发,星港这边,让汤姆负责定期维护反重力系统,保持待命状态——等瓦斯储备积累到500单位以上,再启动生产。”
汤姆有些遗憾,但还是点头:“明白,指挥官。我会安排ScV每天检查星港的设备,确保一旦有瓦斯,就能立刻生产。”
第四周周末,一个月的“铁壁建设期”正式结束。当天傍晚,暗红的太阳落下,基地的灯光陆续亮起——15个补给站的指示灯连成一片,像一串银色的珍珠;兵营旁的训练场上,最后一批陆战队员正在进行夜间射击训练,高斯枪的火光在黑暗中闪烁;重工厂的研发区依旧亮着灯,机械师们还在调试攻城坦克的主炮;星港的导航灯泛着淡绿色的光,起降平台在反重力系统的支撑下,像一座悬浮在焦土上的钢铁岛屿;两台歌利亚分别在东西门巡逻,肩部的扫描灯划出淡蓝色的光带,将基地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纳入警戒。
奥古斯都站在指挥中心顶端,俯瞰着这座从焦土上崛起的钢铁营地,指尖划过终端上的最终进度表:
- 兵力:150名陆战队员(c-300装甲,高斯枪),20名火蝠(c-660装甲,火焰喷射器),28名医疗兵(急救成功率100%),2台歌利亚武装机器人(部署于东西门,警戒半径5公里)。
- 建筑:15座补给站(人口上限300),1座重工厂(正常运作,攻城坦克研发进度70%),1座星港(完工,反重力系统正常,待瓦斯生产维京)。
- 资源:晶体矿5800单位(日均开采2000单位),高能瓦斯80单位(日均产出100单位)(晶体矿因为scv太忙,瓦斯纯度太低)
米勒、莉娜与汤姆走上平台,站在奥古斯都身边。“指挥官,所有作战单位都已做好准备。”米勒汇报,“歌利亚的巡逻没有发现绿皮踪迹,基地的防御圈比一个月前扩大了3倍。”
“医疗兵已分配到各个小队,基地医疗舱也已扩建。”莉娜补充道,“即使发生战斗,我们也能快速救治伤员。”
汤姆则拿着攻城坦克的研发图纸:“原型机的底盘与主炮已完成,预计10天后就能进行实弹测试。星港的设备维护良好,只要瓦斯够,随时能造维京。”
奥古斯都点头,目光望向西北方向——那里是绿皮之前的临时营地,虽然一个月来没有任何动静,但他知道,平静只是暂时的。绿皮是天生的战争种族,他们不会甘心放弃矿脉与水源,下一次进攻,一定会比之前更猛烈。
“接下来的10天,我们有两个重点。”奥古斯都的声音沉稳,“第一,完成攻城坦克的研发与测试,形成地面攻坚能力;第二,积累高能瓦斯,为星港生产维京战机做准备。同时,加强外围巡逻,不能放松警惕。”
三人同时敬礼:“明白,指挥官!”
夜幕渐深,基地的灯光越来越亮。奥古斯都看着下方忙碌的身影——陆战队员在训练场上奔跑,ScV在输送管旁维修,医疗兵在补给站整理设备,机械师在重工厂调试机甲——心中涌起一股坚定的信念。
这颗陌生的星球上,焦土与危险并存,但只要这座钢铁营地还在,只要这些从虚空诞生的战士还在,他就有信心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铁壁,抵御任何来自绿潮的冲击。
铁壁已初成,接下来,就是等待与准备——等待攻城坦克的轰鸣,等待星港战机的起飞,也等待着下一次绿皮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