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钓人生路 > 第181章 砥柱中流与潜龙在渊

第181章 砥柱中流与潜龙在渊(1 / 2)

内鬼李明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消息,如同在“旭遇”基地内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激起的波澜久久未能平息。陈遇雷厉风行的处理方式,以及随后召开的全体员工大会,既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也引发了一场关于信任、忠诚与责任的深刻反思。工人们私下议论时,少了往日的随意,多了几分谨慎与自省。车间里,操作流程被更加严格地执行,文件资料的保管也愈发规范。一种无形的、更加严谨的秩序,在阵痛之后悄然建立。

陈遇深知,清除内鬼只是治标,强化内部管理、提升团队凝聚力才是根本。他与林莉、陈平、毛蛋等人连夜商讨,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安全制度、绩效考核方案以及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同时,他也意识到,不能因噎废食,对大多数勤恳付出的员工,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激励。他让林莉牵头,筹划建立更透明的晋升通道和员工关怀基金,让努力付出的人能看到清晰的未来,感受到“家”的温暖。

“遇仔,这么一来,短期内管理成本会增加不少。”毛蛋看着新拟定的制度草案,有些担忧地说。

“毛蛋哥,这笔钱必须花。”陈遇态度坚决,“企业小的时候靠人情,大了就必须靠制度。好的制度能让好人更好,让坏人无机可乘。我们现在就像一棵正在快速生长的树,只有把根系扎得更深、更牢,才能抵抗更大的风雨。内部不稳,外面打得再漂亮也是空中楼阁。”

林莉赞同道:“陈遇说得对。而且,完善的制度也是对员工负责,让大家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了有什么好处,犯了错要承担什么后果,这样大家心里才踏实。”

陈平师傅也难得地对管理事务发表了看法:“厂子就跟咱以前车间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光靠几个老师傅盯着不行,得有一套大家公认的章程。遇仔这次做得对,该硬的时候就要硬起来。”

在核心团队达成共识后,新的管理制度逐步推行。虽然初期有些员工感到不适应,但在林莉耐心细致的解释和陈平、老王等老师傅的带头执行下,新的秩序慢慢被接受,并开始显现出效果。团队的向心力非但没有因内鬼事件削弱,反而因为清除了隐患、明确了规则而变得更加凝聚。

就在“旭遇”全力巩固内部、应对“渔火”层出不穷的暗箭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的最终评审日期,伴随着初冬的寒意,悄然临近。这是决定“旭遇”能否跃上更高平台的关键一战。

评审会前夜,陈遇家中灯火通明。客厅的茶几上铺满了最终版的申报材料。陈遇、林莉、孙宇、李文博四人正在进行最后的模拟答辩。

“明天评审团规格很高,除了省工信厅、科技厅的官员,还有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深专家,甚至可能有一两位院士级别的顾问。”林莉指着参会名单,语气凝重,“‘渔火’那边肯定也会全力以赴,黄明远绝不会放过最后的机会。”

孙宇推了推眼镜,冷静分析:“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渔火’申报的核心是其收购的那项高校通用树脂改性专利,但该专利与钓具材料应用关联度弱,且缺乏产业化成功案例。他们的优势在于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但劣势是创新性不足。我们的优势恰恰是原始创新、技术独特性和市场验证(深圳订单)。明天的焦点,很可能集中在技术先进性的深度辨析,以及环保、质量等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上。”

李文博补充道:“我建议,答辩时避免与‘渔火’进行低层次的互相指责,而是聚焦于展示我们自身的技术逻辑闭环、严谨的研发体系以及对未来技术路线的清晰规划。用数据和事实构筑壁垒。”

陈遇点头赞同:“文博说得对。我们要以我为主,展现自信。莉莉是主陈述,气场要足。孙宇、文博负责技术攻坚,要做到对方无论从哪个角度提问,我们都能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地回应。我负责整体协调和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他顿了顿,看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能感受到来自省城那个决定命运会场的气息。“这一仗,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称号,更是为了向所有人证明,‘旭遇’走的这条路,是对的,是能够为国家材料行业做出贡献的!”

第二天,省工信厅大楼会议室,气氛庄重而肃穆。评审专家端坐台上,眼神锐利。台下,陈遇、林莉、孙宇、李文博身着正装,精神抖擞。“渔火”方面,黄明远亲自带队,阵容同样强大,双方隔着过道,眼神交汇处仿佛有火花迸射。

林莉作为“旭遇”的主陈述人,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她今天特意穿了一套剪裁得体的职业装,显得干练而自信。打开ppt,她并没有急于展示技术细节,而是从一段简短的视频开始——视频记录了从回收碳纤维废料的分拣、处理,到“虎煌”材料在热压罐中成型,再到最终制成钓竿部件应用于实际垂钓的场景,最后定格在深圳无人机公司发来的性能认可函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我是‘旭遇新材料’的林莉。刚才大家看到的,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真实过程。”林莉的开场白清晰而富有感染力,“‘旭遇’的故事,始于一个简单的梦想:能否让看似无用的废弃物,重新焕发价值?能否用我们自己的技术,做出不输于国际品牌的高性能材料?”

她的话立刻吸引了评委们的注意力。接着,她娓娓道来“旭遇”的创业历程、技术突破的核心(界面改性剂与低压工艺的协同效应)、以及取得的成果(专利、检测报告、市场订单)。她的陈述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既有技术高度,又充满了创业者的激情。

轮到专家提问环节,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一位材料学界的老专家首先发问:“林总,你们宣称的界面改性技术很有新意。但如何保证在不同来源、成分复杂的回收料上实现稳定的改性效果?这似乎是规模化应用的最大挑战。”

这个问题直指“旭遇”新工艺的核心难点。孙宇立刻接过话筒,从容应答:“感谢您的提问。这正是我们技术的创新所在。我们并非采用单一的‘万能’改性剂,而是建立了一套基于原料快速检测的分类-配伍-工艺参数联动系统。”他示意李文博打开准备好的图表,“通过实时分析不同批次的纤维表面活性和杂质含量,我们动态调整改性剂的复配比例和工艺条件,就像老中医‘辨证施治’,确保每一批原料都能达到最优的界面结合效果。这套系统已经在我们近期应对原料危机、成功利用多元化废料的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孙宇的回答专业、严谨,配合直观的数据图表,令人信服。

另一位关注产业政策的专家问道:“你们利用回收料,符合绿色制造趋势。但考虑到回收料来源的不稳定性,如何确保最终产品性能的一致性,以满足高端客户如无人机领域的要求?”

李文博推了推眼镜,沉稳回应:“一致性控制是我们的生命线。除了刚才孙宇提到的原料前处理和质量控制体系,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了全流程数据监控和Spc(统计过程控制)方法。”他展示了生产线上关键工艺参数的实时监控画面和历史数据曲线,“任何微小波动都会触发预警,确保工艺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深圳订单的产品,其关键性能指标的批次内离散系数低于3%,远优于行业标准,这充分证明了我们体系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