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言简意赅:“当前传感器精度不足,无法捕捉固化过程微变化。需升级更高精度热电偶及压力传感器。或研发新的间接监测算法。”
问题指向了现有技术条件的极限。这不是操作失误,而是工艺本身还不够“完美”所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挑战空前严峻。这不仅关系到眼前的订单,更关系到“虎煌”材料在高可靠性工业应用领域的声誉和未来。
陈遇没有慌乱。重生的经历让他习惯了面对困境。“爸,毛蛋哥,立刻暂停这批型号的生产。对所有库存原料和半成品进行复检。孙宇,张伟,麻烦你们立刻搜集所有关于复合材料微应力形成机理及控制的最新文献,尤其是国外的前沿研究。文博,集中精力分析现有数据,尝试建立微应力与宏观工艺参数之间的统计关联模型,哪怕只是相关性分析也好。凯子,做好与农机厂周工的沟通工作,坦诚问题,告知我们正在全力解决,争取时间。强子,你……”
他目光扫过赵强,忽然灵光一闪,“……你认识生物系那边做电子显微镜扫描的同学吗?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借用电镜观察一下断口形貌,看看能不能找到线索!”
陈遇的临场指挥,条理清晰,分工明确,将突如其来的危机转化为一场多线并进的科研攻关。团队所有人立刻行动起来,没有人抱怨,只有全力以赴的决心。
接下来的日子,307寝室和远在北京的孙宇、张伟都进入了废寝忘食的状态。李文博的电脑几乎24小时运行着模拟程序;陈遇抱着厚厚的英文期刊穿梭于图书馆和国际文献传递服务处;赵强真的通过关系联系上了生物系的电镜实验室,软磨硬泡争取到了宝贵的上机观察时间;周凯则不断与周工保持沟通,用真诚和专业的态度稳住了客户。
孙宇和张伟从清华和北航的图书馆、数据库里挖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张伟甚至尝试编写了一个基于模糊逻辑的算法,试图从现有的、看似无规律的工艺数据中挖掘出与微应力可能相关的隐藏模式。
终于,在电镜照片上,他们观察到了一些极其细微的、不同于正常区域的界面剥离现象。结合孙宇找到的一篇关于“固化过程温度场均匀性对界面性能影响”的论文,以及张伟算法挖掘出的“升温速率与压力保持时间的一个特定组合区间”与不良率存在弱相关性,问题的根源被逐渐缩小范围。
问题的根源被锁定在热压罐内部大型构件(如模具本身)在快速升温过程中吸热导致的瞬时、微小温度场不均匀,这种不均匀在宏观测温点上难以体现,却足以影响树脂局部的固化交联反应和界面应力状态。
“需要降低大型模具的升温速率,或者在程序上增加一个针对特定模具的‘温度均衡等待阶段’。”陈遇做出了判断。
这是一个需要经验和胆识的决定,意味着要牺牲一部分效率来换取极致的质量稳定性。
陈平师傅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肯定地说:“遇仔,你判断得对。以前做精密件的时候,也讲究个‘火候’要透、要匀。我这就调整工艺参数,下一炉小批量试产看看!”
新的工艺参数被严格执行。虽然生产周期延长了几个小时,但随后生产出的部件,经过检测和初步的疲劳测试,性能稳定性和一致性得到了显着提升!送往农机厂复检后,完全达到了要求标准。
危机解除。
这场意外的技术风波,虽然带来了短暂的焦虑和额外的成本,却像一次高压淬火,让团队的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流程以及客户危机处理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他们不仅解决了一个潜在的技术隐患,更积累了对“虎煌”材料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精细的控制手段。
经此一役,陈遇深感技术研发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在团队内部提出,必须建立更系统、更前沿的技术预研机制。他让孙宇和张伟定期整理国内外复合材料领域的最新进展;让李文博关注新的检测分析技术;甚至鼓励王小虎在机械设计上更大胆地尝试新结构、新工艺。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能看到下一步的方向。”陈遇在团队会议上说,“也许下一步,我们就该考虑更高性能的‘虎煌3.0’,或者探索‘虎煌’在完全不同领域的应用可能性。”
他的目光,已经越过眼前的学业和订单,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数码时代的涟漪正层层荡开,而实验室里的无声硝烟,淬炼着他们奔向未来的锋芒。大学最后一年的挑战与机遇,正以更复杂、更深刻的方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