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吗?晚上宿舍卧谈会,王小虎第一个发问。
孙宇分析数据:距离比赛还有三个月,时间紧张但可行。
张伟已经打开电脑:我可以开发统一的项目管理程序。
陈遇沉思片刻:不仅要参赛,还要带动全班一起。
周末,306宿舍变成了科技创新指挥部。同学们带着各种奇思妙想涌来:
我想改进自行车刹车装置!
能不能做个自动喂鱼器?
我奶奶说想要个防干烧的水壶......
张伟开发的项目管理软件派上了大用场。每个项目都有独立页面,进度一目了然。孙宇负责技术审核,王小虎带领动手小组,陈遇总体协调。连莉莉都带着女生组加入了科技英语翻译团队。
四月的一个雨天,项目遇到重大难关。王小组设计的自动喂鱼器总是误操作。
传感器精度不够,孙宇检查后得出结论,需要更好的材料。
就在大家发愁时,陈遇突然想起什么:等等!碳纤维监测装置里的光学传感器也许能用!
五个少年冒雨冲向技校实验室。经过一夜调试,果然解决了问题!更妙的是,这个改进让碳纤维项目也有了新突破——光学传感器可以复用!
这就是创新的魅力!陈遇在项目日志里写道,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启发,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五月的校科技节成了最好的练兵场。各个项目组都拿出初步成果,教学楼变成了科技展览馆。最受欢迎的是王小虎组的智能渔具管理系统,连老师都排队体验。
这只是开始,陈遇对采访的校报记者说,我们真正想做的是......他指着墙上的中国地图,让中国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
比赛前一周,刘教授突然来访。看完所有项目后,老人感慨万千:你们这代孩子赶上了好时候啊!现在国家重视科技,重视创新......
他指着窗外操场上的标语: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们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这句话!
夜深了,陈遇在日记本上写下新的思考:
曾经以为创新是少数天才的事,现在明白每个人都能参与。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个春天,不仅草木萌发,创新的种子也在每个人心中生根。也许我们暂时做不出惊天动地的成果,但这份敢于尝试的勇气,正是国家最需要的。
合上日记,他望向窗外。月光下,教学楼上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标语格外醒目。实验室的灯光还亮着,几个身影仍在忙碌。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改革创新的春潮正涌动在校园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