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到底,还是宋家人(2 / 2)

短短一个多月,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圈,眼眶下挂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但眼神却亮得惊人。

午后,宋河看到卢晚又在为一个典故的出处愁眉苦脸,便走了过去。

“急什么?”

宋河在他身边坐下,递过去一个水囊,“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你把自己逼得这么紧,还没上考场,身子就先垮了。”

卢晚接过水囊,猛灌了一大口,用袖子擦了擦嘴。

“我能不急吗?”他苦着脸,指了指不远处正在热烈讨论的周小胖等人。

“老大你看,现在连周小胖他们,都能把《左传》里的句子说得头头是道了!我再不努力,以后岂不是连他们都比不过了?”

自从宋河开启了“互助学习小组”模式,整个学堂的学习氛围简直是一日千里。

宋河将复杂的知识点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去研究、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讲解。

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卢晚作为宋河的头号小弟,自然不甘落后。

但他基础最差,偏偏自尊心又最强。

看到曾经被自己甩在身后的同窗一个个追了上来,甚至隐隐有超越之势,他心里的那股劲就别提了。

宋河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

“学习不是为了跟别人比,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你看看你现在,跟一个月前,是不是已经判若两人了?”

“你的进步,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别跟别人比,就跟昨天的自己比。”

卢晚怔了怔,随即重重点了点头,眼中的焦虑消散了不少。

“老大,我明白了!”

安抚了卢晚,宋河回到自己的座位。

府试,对他而言,势在必得。

但他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他铺开一张宣纸,提笔在手,陷入了沉思。

科举考试,看似是考学问,实则也是一场信息战。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这一科青州府试的主考官,是山东学政王端。

宋河通过卢晚的关系,搞到了这位王大人的一些基本信息。

王端,景泰二十三年进士,为官清廉,性情刚正,早年在翰林院修史,后外放多地为官,尤其擅长处理钱粮赋税之事。

他的文章,风格务实,不喜空谈。

结合这些信息,宋河的脑子飞速运转起来。

一个擅长处理钱粮,又在翰林院修过史的务实派考官,他会出什么样的题目?

宋河的笔尖在纸上轻轻点动。

“论桑弘羊均输平准之法”

“青州水患频发,何以治之?”

……

他一连写下了五道题目。

这五道题,有史论,有策论,全都围绕着“经济”和“实务”两个核心。

他把这张纸递给了李魁四人。

“这几天,别的不用管,就围绕这五个题目,每人写一篇文章出来。不用追求辞藻华丽,把事情说明白就行。”

四人如获至宝,立刻埋头研究起来。

宋河自己,则选择了其中最难的一道题——《论开海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