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见李儒(2 / 2)

“先生之法,听着倒是有几分道理。”他缓缓开口,“只是,这般做法,与那些世家大族分利,怕是不易吧?”

“不易,也得做。”沈潇硬着头皮道,“若根基不稳,世家大族就是一匹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他又旁征博引,结合当前关中、河洛地区的混乱局面,分析了流民问题的根源和危害,以及妥善安置后可能带来的好处——稳定的兵源、税赋和后方。

他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现代的词汇,但其中蕴含的逻辑和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却远超这个时代的一般认知。

李儒越听,神色越是专注。

他本以为这只是个来投靠的地方小势力的说客,没想到对方竟有这般见识。

尤其是沈潇提到的“以工代赈”、“技术推广”等概念雏形,更是让他觉得新奇。

两人不知不觉间,从河东的白波问题,谈到了关中的治理,又谈到了天下的局势。

沈潇小心翼翼地避开敏感的政治话题,只从民生、经济、管理的角度切入,时不时夹带点私货,用后世的观点分析古代的问题。

李儒时而点头,时而皱眉,时而发问,目光越来越亮。

这个年轻人,谈吐确实不俗,思路清奇,很多观点,是他从未想过的角度。

虽然有些想法显得过于理想化,甚至有些离经叛道,但其中蕴含的潜力,却让李儒这个智谋之士也不得不深思。

“你说的这些,都是刘备的意思?”良久,李儒问道。

“呃,大部分是我家主公高瞻远瞩,在下不过是拾遗补缺,做了些具体的规划。”沈潇赶紧把功劳推给刘备,自己可不敢在这种大佬面前太出风头。

李儒笑了笑,不置可否。

他看着沈潇,心里有了计较。

此人,有点意思。

不管这些想法是刘备的还是他自己的,能想出这些,并敢于拿到长安来谈,本身就说明了此人有大才。

唉只不过岳父他······

沈潇话锋陡转,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

“先生,恕我多嘴。”

“当今太师沉溺享乐,心思怕是不在朝堂细务上了吧?”

“可长安城里那些世家大族呢?他们可没闲着,正一步步地紧逼。”

他顿了顿,观察着李儒的神色,继续说道:“太师既想牢牢抓住权柄,又想得到那些清流士人的认可……先生,这水火不容啊。”

“依我看,这长安城,早晚要出大乱子。”

话到此处,沈潇的声音更低了,几乎只有两人能听清:“真到了那一天,先生您……该如何自处?”

“废立之事,毒杀少帝……这些事,那些所谓的名门望族,可都记在心里呢。他们能容得下先生?”

李儒端坐不动,面色沉静,唯有搁在案几上的手指,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

沈潇捕捉到了这个细节,心头微定,继续抛出诱饵:“我家主公,走的却是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跟那些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注定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的。”

“先生,您想想,这算不算……您的一条退路?”

书房内异常安静,炭火燃烧的噼啪声都显得格外清晰。

沈潇这才将真正的来意和盘托出:“不瞒先生,我这次来长安,正是代表我家主公,向朝廷,向太师表明心迹,愿意归附。”

“主公的意思,是想求一个河东太守的任命。若是……若是能加上河内郡,那就再好不过了。”

他小心翼翼地补充:“如此一来,我家主公也能在黄河边上,替太师挡住北面蠢蠢欲动的袁本初,为朝廷分忧不是?”

李儒终于有了反应,他抬起头,清瘦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刘玄德……收编白波,行屯田之策,确有几分魄力。”他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