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毓群听得连连点头,对林澈的欣赏之色更浓。他引着林澈走向车间的观景平台,俯瞰着下方如同精密仪器般运转的庞大生产基地。
“林总,你看,”曾毓群豪情万丈地指着眼前的一切,“2018年6月,我们上市,开盘价25.14元,你的5亿投资,当天市值就变成了12.5亿!但这只是开始。”
他的语气变得愈发铿锵:“到了今年,2020年,虽然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但新能源车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我们的股价,已经站稳了200元关口!”
随行的李娜立刻在心算后,用清晰的语调报出精确数据:“以此股价计算,宁德时代总市值已突破亿人民币。我们持有的1%股份,对应市值正好是100亿人民币。”
5亿投资,三年时间,账面浮盈95亿,涨幅19倍!
这个数字,即便对于早已见惯巨额财富增长的林澈团队而言,也依然具有相当的冲击力。这不仅仅是资本的增值,更是对战略眼光最极致的褒奖。
曾毓群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林澈,仿佛在立下军令状:“林总,这远远不是终点。我们已经制定了‘2025战略规划’,到2025年,宁德时代要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50%以上的份额!我们要让全球每两辆新能源车里,就有一辆装备着宁德的电池!”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技术领袖特有的偏执与雄心:“不仅仅是量,我们还要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下一代技术上,全面引领全球!我们要制定的,不只是产能的标准,更是技术的标准,未来的标准!”
林澈迎着他的目光,脸上露出了畅快而期待的笑容。他从曾毓群眼中,看到了那种属于实业家的、改变世界的熊熊火焰。这与他在雷军、张一鸣眼中看到的,如出一辙。
“好!我等着那一天!”林澈的声音坚定有力,带着全然的信任与支持,“那一天到来时,曾总,您不仅是宁德的领袖,更是这个新能源时代的缔造者之一。而我们澈宇,很荣幸,能作为最早的同行者与支持者,见证并参与这场伟大的变革。”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已超越了简单的投资者与企业家的关系,更像是在共同征战的战友,在攀登同一座名为“硬科技”的险峰。
参观结束,在返回市区的车上,李娜整理着今天的收获,轻声对林澈说:“林总,宁德这笔投资,是我们所有硬科技布局中,回报周期最短,收益率最惊人的一例。这100亿的资产,流动性极佳,将成为我们‘澈芯半导体’和‘澈行智能汽车研究院’最优质的抵押物和现金流补充。”
林澈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景象,缓缓道:“宁德的成功,验证了我们转向硬科技战略的绝对正确性。它也告诉我们,投资于代表未来、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实体科技,不仅能获得最丰厚的回报,更能参与到塑造时代的过程中去。”
他的眼神愈发深邃:“这100亿,是过去的眼光结出的硕果,更是投向未来的、最有力的一颗石子。告诉陈默和李斌他们,我们的‘硬科技’舰队,弹药前所未有的充足。接下来,该我们去深水区,迎接更大的风浪了。”
车窗外的阳光,为林澈的侧脸镀上了一层金边,也照亮了前方那条通往硬核科技巅峰的、充满挑战与荣耀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