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生2010:从投资小米开始 > 第184章 九天八板——资本狂潮中的理性撤退

第184章 九天八板——资本狂潮中的理性撤退(2 / 2)

“不必慌张,这是正常的技术性调整。”林澈镇定自若,“市场的情绪还没有完全消散,等待反弹,执行第二批减持。”

果然,在市场资金的推动下,股价很快重新走强。利用这个机会,团队顺利完成了第二批减持。

“第二批减持完成,平均价格76.2元,回笼资金约5000万元。”

下午两点后,诚迈科技的卖盘明显增加,买盘力量明显不济,股价开始震荡下行。“执行最后一批减持,清空剩余仓位。”林澈果断下令。

在收盘前的交易时间里,团队与时间赛跑,与恐慌情绪赛跑,争分夺秒地将剩余的股票筹码派发出去。当最后一笔交易确认完成,持仓栏位彻底归零时,交易室内先是一片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难以抑制的热烈掌声!

最终结算数据显示在主屏幕上:

- 初始投入资金:1.5亿人民币

- 平均建仓成本:34.2元\/股

- 平均卖出价格:77.6元\/股

- 最终回收资金:约3.404亿元

- 本次投资净盈利:约1.904亿元

- 投资回报率:126.9%

投入1.5亿,在不到一个月内,净赚接近1.9个亿!这个成绩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堪称奇迹。

就在他们完成清仓后不久,诚迈科技的股价在创出80.18元的最高点后,突然调头向下,收出一根长长的上影线。随后的几个交易日,股价如同自由落体,连续暴跌,将无数在顶峰时期追高杀入的投机者,深深地套在了高高的山岗之上。

李娜调出后续数据,语气中带着一丝后怕:“就在我们清仓三天后,公司发布公告回应交易所问询,承认与华为的合作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不高,且相关业务尚处于开拓阶段。股价应声下跌,连续三个跌停。”

陈昊忍不住感叹:“林总,您的撤退时机把握得太精准了,如果再晚几天,我们可能就会遭遇重大回撤。”

林澈神色平静:“这不是运气,而是对市场规律的理解。当一只股票的市盈率达到上千倍,而公司实际业务却无法支撑这种估值时,风险已经远远大于机会。”

在复盘总结会议上,林澈指着那条惊心动魄、如同过山车般的K线图,对全体团队成员说道:“诚迈科技一役,是教科书级别的主题投资与事件驱动的完美结合。我们赚取的不是企业长期成长的价值钱,而是产业变革预期与市场情绪共振带来的估值重构机会。”

他环视着在场每一张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面孔,语气深沉而恳切:“这类操作的关键,在于对产业趋势的深刻理解、对事件催化的精准把握,以及铁一般的执行纪律。我们要在逻辑形成初期敢于重仓,在逻辑发酵过程中保持坚定,在逻辑全面扩散后懂得退出。”

李娜适时补充,用数据强化了林澈的观点:“根据事后的资金流向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波行情是产业逻辑、政策导向和市场情绪三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华为事件的催化,国家对科技自主可控的支持,以及市场对鸿蒙生态的期待,共同造就了这个资本传奇。但最终,基本面才是价值的锚。”

“更深入地说,”林澈走到白板前,画出了华为自主可控产业链的全景图,“诚迈科技的投资成功,本质上是对中国科技产业转型升级的精准押注。华为的突围,不只是一个企业的突围,而是整个中国科技产业链的突围。而我们作为投资者,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找到那些最关键、最受益的环节,并在合适的时机进出的艺术。”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转为严肃:“但我也要提醒大家,这样的主题投资蕴含着巨大风险。我们能够成功,不仅在于准确的判断,更在于严格的风险控制和退出纪律。在资本市场中,活得久比赚得多更重要。”

诚迈科技的短线伏击,以其极高的收益率和对科技产业趋势的精准把握,成为了“澈观资本”投资史上的经典案例。它不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更再次验证了林澈在科技产业投资上的独到眼光,以及“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投资智慧。

当晚,林澈独自留在办公室,整理这次投资的所有资料和数据。窗外,深圳的夜景璀璨夺目,这座创新之城的每一个灯光背后,都可能孕育着下一个投资机会。

他将诚迈科技的投资全过程详细记录下来,纳入公司的投资案例库。从最初的线索发现,到深度的产业研究,到精准的时机把握,再到严格的风险控制和完美的退出执行,每一个环节都成为了未来团队学习的宝贵资料。

“投资的本质是认知的变现。”林澈在投资笔记上写下这句话,“对产业趋势的认知,对市场情绪的认知,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只有不断提升认知,才能在变化的市场中持续创造价值。”

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林澈的目光投向远方。他知道,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下,这样的机会还会不断涌现。而他要做的,就是继续深耕产业研究,保持对市场的敬畏,在下一轮科技浪潮来临时,同样能够站在浪潮之巅,并在浪潮退去前安全上岸。

资本市场永远不缺故事,缺的是那些能够读懂故事、参与故事、却不会让自己成为故事一部分的理性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