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发现没有,\"在一次例行晨会上,林澈将手机投屏到大屏幕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微信公众号获取信息了。\"
李娜推了推眼镜:\"确实,根据我们监测的数据,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正在稳步上升。特别是科技、金融、生活类的内容,增长速度很快。\"
陈默不以为然地耸耸肩:\"不就是写文章嘛,能有多大价值?咱们现在投资的都是硬科技、新能源这些大项目。\"
林澈微微一笑,指尖轻点桌面:\"别忘了,我们最初投资小米和今日头条,看中的就是流量价值。现在,微信生态正在孕育新的流量机会。\"
他走到白板前,画出一个简单的逻辑图:\"微信月活已经突破7亿,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的互联网用户。而公众号,就是这个超级App里的内容入口。现在入场,正是最好的时机。\"
当天下午,林澈就召集团队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他在朝阳区的一栋写字楼里租下整层,挂上了\"澈宇新媒体\"的招牌。招聘启事发出的第一周,就收到了上千份简历。
\"我们要找的不是传统的编辑,\"林澈在面试时对招聘团队强调,\"要的是对内容有热情,对数据敏感,能把握用户心理的年轻人。\"
最终,十位背景各异的年轻人加入了团队。他们中有科技媒体的前记者,有在知乎小有名气的答主,还有刚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传媒专业毕业生。
办公室被设计成开放式的布局,长长的办公桌像新闻编辑室一样排列。最醒目的位置挂着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各个账号的数据变化。
\"我们的定位很明确,\"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林澈站在电子屏前说道,\"做三个垂直领域的头部账号:'科技前沿'做深度评测,'京城生活指南'服务本地用户,'财经常识'做金融科普。\"
负责\"科技前沿\"的主编王明是前知名科技网站的资深编辑,他提出建议:\"现在很多号都在做简单的资讯搬运,我们要不要也先从这个入手?\"
\"不,\"林澈斩钉截铁地否定,\"一定要做原创。只有原创内容才能建立品牌认知度和用户粘性。我宁愿更新频率低一些,也要保证每篇内容的质量。\"
为了让团队理解什么是好的原创内容,林澈亲自参与了前几期内容的策划。
在\"科技前沿\"的创刊号上,他们没有简单报道某款新手机的发布,而是买来了当时市面上所有主流旗舰机,做了一个长达三万字的横向评测。从屏幕素质到处理器性能,从拍照效果到系统流畅度,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严格测试。
\"这篇评测的成本就要好几万啊,\"王明看着采购清单咋舌,\"光是买测试设备就花了二十多万。\"
\"值得,\"林澈肯定地说,\"我们要让用户一想到科技评测,第一个就想到我们。\"
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正确的。这篇深度评测在发布后迅速在科技圈引发热议,仅靠自然传播就在一周内获得了五万多的阅读量,\"科技前沿\"的粉丝数直接突破两万。
与此同时,\"京城生活指南\"的团队另辟蹊径。他们没有做千篇一律的餐厅推荐,而是策划了一系列\"京城秘境\"专题,挖掘那些藏在胡同深处、连老北京都可能不知道的特色小店。
\"我们要做的是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信息汇总,\"负责这个账号的编辑刘晓晨在策划会上说,\"让用户通过我们的内容,发现这座城市不一样的美。\"
最让团队感到挑战的是\"财经常识\"账号。如何把枯燥的金融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专业性,是个不小的难题。
\"我们可以用漫画形式解读宏观经济,\"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主编李思颖提议,\"用生活化的场景解释复杂的金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