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超出限值的部分,均按照一般贸易方式全额征税。”
办公室里一片死寂。
提高单次限值至5000元,看似放宽,但配套的年度2万元限额,等于直接锁死了规模化套利的空间。
“完了……”一个团队成员喃喃道,“这意味着靠大量拆包、利用免征额薅羊毛的模式,彻底行不通了。年度额度就那么多,跑量模式被一刀切死。我们那2000万资金……还没进场就失效了。”
巨大的预期利润,在政策红线的寥寥数语面前,瞬间化为泡影。商业逻辑被彻底改变。
陈默有些沮丧:“白忙活一场,这政策来得太不是时候了。”
“不,默哥,这堂课来得正是时候。”林澈的目光从政策文件上抬起,非但没有失望,反而显得更加深邃,“它用几千万甚至上亿潜在利润的蒸发为代价,给我们上了无比深刻的一课。”
他走到白板前,写下两个词:“政策套利”与“核心价值”。
“依靠政策缝隙的套利,如同在悬崖边跳舞,风景虽好,但一阵政策‘微风’就足以让你坠入深渊。真正的商业壁垒,必须建立在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之上。”
这一刻,林澈的思维完成了又一次跃迁。他立刻想到了另一位始终在思考如何创造价值的创业者——张一鸣。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张一鸣的电话。
“一鸣兄,最近有关注上海自贸区跨境电商的政策变动吗?”
在简单交流后,林澈切入正题:“这件事给我的最大启发是,任何依赖单一政策或渠道红利的模式都极其脆弱。”
“对于头条来说,现在的信息流广告增长很快,但不能满足于此。我建议立刻开始布局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比如,基于你们的算法优势,探索跨境电商信息推荐与导流业务,帮助正规商家精准找到海外消费者,这是创造价值;或者,更深度地挖掘现有流量,探索知识付费、内容电商等更健康的变现模式。真正的护城河,是算法、是内容生态、是用户时长,而不是任何一个随时可能变化的政策漏洞。”
电话那头的张一鸣沉默了片刻,显然被林澈从一件看似不相关的事中提炼出的战略洞察所触动。
“林总,你的视角总是这么一针见血……我明白了。真正的成长,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价值地基上,而非流沙之上。 我们会认真研究你的建议。”
挂断电话,林澈看着窗外。
自贸区的“快钱梦”碎了,但他却因此帮助字节跳动更加坚定了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决心。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这对于他这位投资者而言,或许是比那2000万短期收益更为宝贵的财富。政策的无常,让他和他投资的企业,都变得更加清醒和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