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内乐观的气氛瞬间冷却下来。风控负责人给出的,是血淋淋的现实,与宏观叙事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林澈赞许地点了点头,缓缓站起身。
“风控的分析,才是触及了这个行业的本质。”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我们投资,不能只看天花板的‘高度’,更要看地板的‘坚实度’。”
“光伏行业的技术路线仍在快速迭代(单晶与多晶、pERc技术等),今天的龙头,明天可能就被技术颠覆。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巨额资本开支却难以形成稳定现金流的‘苦力’行业。”
“更重要的是,”林澈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缺乏真正的‘护城河’。 除了规模优势(这本身也是双刃剑)和渠道,核心技术门槛正在被逐渐踏平。其命运始终掌握在政策和电网公司手中,而非企业自身。”
他做出了最终决定,语气斩钉截铁:
“我们的资金,应该投向那些需求更稳定、商业模式更清晰、自身护城河更深厚的领域。而不是去一个虽然前景广阔,但脚下遍布地雷、需要不断‘输血’的战场搏杀。”
“记住,避开陷阱,有时比抓住机会更重要。 在投资的世界里,活得久,远比某一次赚得多更有意义。”
这个决定,让一部分仍抱有幻想的团队成员感到些许失落,但更多的是清醒和敬佩。在市场一片看好之声中,能够保持独立的理性判断,敢于对热门赛道说“不”,这需要极大的定力和远见。
事实证明,林澈的决策极具前瞻性。
在2014年短暂的喧嚣之后,光伏行业很快再次暴露出其固有的问题:补贴拖欠严重、价格战重启、部分企业再度陷入困境。行业真正的、健康的大发展,还需要等待技术进一步突破、成本持续下降直至“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那将是数年之后的事情了。
而澈宇科技,则成功避开了这个潜在的“价值陷阱”,保住了宝贵的资金和团队的精力,并将其投入到更具确定性的机会之中。
李娜在后续的总结中写道:“本次对光伏行业的深入研究与果断放弃,其价值不亚于一次成功的投资。它再次验证了我们的投资哲学:敬畏市场,敬畏风险,独立判断,不追逐看似热闹的泡沫。”
林澈的这次“避坑”,无声地为团队上了一堂关于风险与理性深刻一课,让澈宇科技在资本市场的征途上,走得更加稳健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