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总,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您听听看。”林澈的语气依旧谦逊,但内容却直指核心,“我们或许可以换个思路,不要局限于和中小型代工厂纠缠。可以考虑接触一下**富士康**。”
“富士康?”雷军明显愣了一下,语气带着疑虑,“他们的门槛很高,而且代工成本比我们现在合作的厂子要高出不少吧?我们现在本就利润微薄……”
“成本是高了,但我们要算总账。”林澈条理清晰地分析,“第一,**产能保障**。富士康拥有世界顶级的制造管理和产能弹性,只要订单达成协议,他们有能力快速爬坡,迅速满足我们的需求,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第二,**品质提升**。他们的品控体系和良品率,远非小厂可比,能极大减少售后成本和品牌声誉风险。第三,**长远战略**。与富士康合作,本身就是对小米品牌实力的一次极大背书,有利于后续的融资和市场信心。第四,**规模效应**。一旦量跑起来,我们就有资本和富士康谈判,争取更优的长期价格。”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雷总,现阶段,**时间比金钱更重要,口碑比利润更值钱。** 我们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把产品交到用户手里,堵住悠悠之口,打破‘饥饿营销’的误解!这是唯一的破局之道。”
电话那头沉默了良久,只能听到雷军粗重的呼吸声。显然,林澈的话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在快速权衡利弊。
“可是……”雷军还是有些犹豫,“富士康那边,我们之前接触过,他们对我们这种初创公司兴趣不大,门槛很高,怎么敲开他们的门?”
“事在人为。”林澈斩钉截铁,“您亲自带队,带上小米的销量数据、用户热度分析以及未来几年的宏伟规划,直接去和他们高层谈。展现我们的潜力和决心。同时……”
林澈看了一眼李娜刚刚递过来的补充信息:“我这边通过一些投资圈的朋友,可以尝试联系一位富士康大陆地区的高管,先铺垫一下,为您争取一个当面汇报的机会。剩下的,就需要您和团队用小米的魅力去征服他们了。”
林澈能做到这一步,已经远超一个普通投资人的范畴,几乎扮演了战略顾问和资源引荐人的双重角色。
雷军再次沉默了几秒钟,终于,话筒里传来他下定决心的声音,之前的焦虑被一种破釜沉舟的决断力取代:
“好!林澈,就按你说的办!你帮我牵线,我亲自去谈!妈的,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就这么定了!”
行动计划立即启动。林澈通过之前投资小米和接触其他项目时积累的极浅的人脉线,几经周折,终于将雷军的诚意和会谈请求,传递给了富士康一位实权高管。
一周后,雷军亲自带领供应链团队,飞赴富士康大陆总部。会谈的细节无人得知,但传闻中,雷军带着厚厚的用户论坛好评打印稿和惊人的预售数据,用极大的热情和诚意,描绘了小米的互联网模式和未来前景,打动了对方。
又过了两周,小米官方低调地宣布,与富士康达成战略合作意向,首批产能将由富士康旗下工厂优先保障。
消息传出的当天晚上,林澈接到了雷军的电话。这次,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了兴奋和如释重负:
“林澈!解决了!初步合作已经敲定!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开始调试,下个月产能就能翻两番!三个月内,预计总产能能提升**三倍**!订单积压问题终于看到解决的曙光了!”
雷军的声音充满了感慨:“你小子……真是神了!连供应链这块硬骨头你都懂?你到底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不知道的?”
林澈握着电话,望着窗外,只是微微一笑,云淡风轻地回了四个字:
“略懂皮毛。”
电话那头,传来了雷军爽朗而又带着几分难以置信的大笑。这笑声背后,是危机解除的轻松,更是对林澈这个年轻人深不可测的认知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彻底叹服与信任的进一步加深。
小米这艘刚刚启航便遭遇风浪的巨轮,因为林澈再次提供的精准“航向”,得以冲破供应链的迷雾,驶向更广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