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工作室升级为公司(1 / 2)

比特币市场的血雨腥风逐渐平息,2美元的关口如同一道坚固的堤坝,顽强地抵御住了恐慌的浪潮。尽管价格仍在低位徘徊,但“澈澈工作室”内已不再弥漫着恐慌情绪。相反,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和一种被林澈的魄力与远见彻底折服的坚定信念,成为了团队新的基调。

那场在暴跌中逆向加仓的战役,虽然过程惊心动魄,但其结果——将平均持仓成本牢牢锁定在0.5美元的绝对低位,并为团队带来了超过10万枚比特币的庞大储备——无疑是一场战略上的巨大胜利。这笔数字资产,如同深埋于地的铀矿,静待未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与此同时,A股市场的持续盈利和比特币套现带来的百万现金,使得工作室掌握的现金流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量级。林澈意识到,继续蜗居于居民楼内,以“工作室”的模式运作,已经无法匹配他们正在运作的资金规模和发展野心。规范化、公司化运作,势在必行。

“我们该有一个真正的名分了。”在一次团队核心会议上,林澈提出了酝酿已久的想法,“‘澈澈工作室’这个名字,可以成为一段美好的创业记忆。接下来,我们要注册一家真正的公司,拥有正式的办公场所,吸引更专业的人才。”

这个提议得到了陈默和李娜的一致赞同。居民楼虽然隐蔽,但空间狭小、设施简陋,尤其是那十几台矿机带来的噪音和散热问题,已经引起了邻居的些许不满,绝非长久之计。

说干就干。林澈让李娜全权负责公司注册事宜。公司名称定为——“**澈宇科技有限公司**”(取“林澈”的“澈”与“宇宙”的“宇”,寓意清澈明晰,志在星宇)。注册资本100万元人民币,全部来自比特币套现资金。

经营范围内,林澈清晰地规划了两大核心板块:**“区块链技术研发与咨询服务”** 以及 **“股权投资、投资管理”** 。这既涵盖了比特币挖矿及相关技术探索,也包含了他们在A股的二级市场投资业务,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与此同时,他们在大学附近的一栋新建写字楼里,租下了半层楼面。这一次,不再是居民楼里的游击队,而是窗明几净、拥有前台、独立办公室、会议室和开放工区的正规军。专业的装修团队进场,按照林澈“简洁、高效、科技感”的要求,快速完成了装修。

人员编制也进行了大幅扩张。李娜负责面试,招募了两名拥有金融机构工作经验的分析师,进一步加强股市研究能力;陈默则面试了几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应届生和有一定经验的工程师,组建了一支小型的、专注于区块链底层技术和矿机优化的研发团队。此外,行政、财务等支持岗位也一一配齐。

最重要的,是核心团队的职位明确。

在崭新的会议室里,召开了澈宇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一次全体员工大会。林澈站在前方,身后是公司的logo墙。他看着伙计,也有充满朝气的新员工。

他郑重宣布:

“我,林澈,任公司首席执行官(cEo),负责公司整体战略规划。”

“陈默,任公司首席技术官(cto),全面负责区块链技术研发团队及矿机运维。”

“李娜,任公司首席财务官(cFo),负责公司财务、资金管理及股市投资团队。”

陈默和李娜站起身,接受了任命。他们的脸上,除了兴奋,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从学生团队的技术骨干和财务分析,到一家注册资本百万科技公司的cto和cFo,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身份的彻底蜕变。

赵刚、孙磊、周婷等早期成员,也分别被任命为技术部和金融部的项目组长,成为了公司的中层骨干。

就在会议结束时,前台的一位新入职的行政小姑娘有些激动地敲门进来:“林总,前台…前台收到了一个花篮,是…是小米科技的雷总派人送来的!”

众人闻言,皆是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