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瑁叩首答道:“陛下,汾州商路去年遭遇七次马贼劫掠,皆靠护商队百人以上才击退。臣已将历次战报、伤亡记录带来,可呈陛下御览。至于山林养护税,联盟本就有《生态公约》,去年栽树两万余株,投入远超三成税,若强征,怕是寒了江湖人护山护水的心。”
他话音刚落,站在文官列中的汾州刺史出列附议:“陛下,李盟主所言属实。去年臣州遭遇蝗灾,正是江湖联盟的护民部带着药粉赶来,才保住了半州庄稼。他们的规矩比官府还严,确是朝廷治世的助力。”
唐太宗沉吟片刻,指着《江湖治理建议》道:“这‘先调解后报官’,倒合了‘和为贵’的古训。护商队规模按商路核定,也显合理。只是朝廷法度不能朝令夕改,可先按你的建议试行半年,再定最终条规。”他顿了顿,又道:“那‘山林养护税’,改为按收入一成缴纳,其中一半由官府统一用于山林修复,账目须向江湖公开。”
消息传回青城,总坛上下松了口气。铁剑门的赵铁柱当即让人备了厚礼,要谢去长安的使团,却被李瑁拦住:“该谢的不是咱们能说动朝廷,是朝廷本就愿听实情。往后每月,咱们都要向官府报一次‘生态保护进展’,让他们知道这一成税花在了实处。”
接下来的日子,联盟与官府的互动越发顺畅。护民部每月将各分坛护商记录、救灾情况汇总,报送当地官府,遇有百人以上调度,提前三日提交申请,官府核查属实后,往往很快批复。清议堂则与刑部共建了“江湖纠纷调解处”,岭南俚族与瑶族的地界之争,经调解处划定界限、立碑为证,双方都心服口服,比按律处置更显妥帖。
最让人欣慰的是“山林养护税”的使用。朝廷果然将其中一半拨给联盟,由民生协调部统筹,买了更多树苗、草籽,还在秦岭深处建了三座“育苗基地”。苏婉带着药农们去领籽种时,官府派来的税吏竟主动帮忙登记:“你们上月栽的五千棵松苗,户部都记着呢,这税花得值。”
入秋时,唐太宗派郑玄再次来到青城,带来了朝廷的“嘉奖令”——表彰江湖联盟“护民有功,生态有成”,特准联盟参与修订《江湖事务管理条例》的后续版本。郑玄在各族武学馆讲学间隙,拉着李瑁笑道:“陛下说,以前总怕江湖是脱缰野马,如今看来,只要勒得适度,这匹马能驮着民生跑更快呢。”
那日的议事堂,烛火通明。李瑁与郑玄并肩看着新修订的条例草案,其中“护商队规模按商路等级核定”“生态保护成效显着者可减免赋税”等条款,都是联盟与朝廷反复商议的结果。窗外,护民部的弟子正与官府的巡捕队交接文书——他们刚联手端了一伙流窜的马贼,缴获的赃物清单上,既有联盟的印鉴,也盖着官府的朱红大印。
“你看,”李瑁指着那枚朱红印,“就像咱们的《生态公约》与朝廷的《山林法》,看似两条规矩,实则一条心。江湖要懂朝廷的法度,朝廷也要知江湖的难处,这样才能拧成一股绳。”
郑玄抚掌大笑:“说得好!这就叫‘顺理成章’——顺着法理,成就章法,共治才能长治。”
深秋的青城,总坛门前的银杏开始泛黄。新修订的《江湖事务管理条例》刻成石碑,立在《生态公约》旁,碑前常有弟子驻足研读。文宣部的画报上新添了“官民共治”的故事:护商队与巡捕队并肩巡逻,药农向税吏展示家药园的收成,突厥牧民与驿卒一起修补栈道……画旁题着李瑁的亲笔:“江湖是大唐的江湖,朝廷是天下的朝廷,本就一体。”
李瑁站在碑前,望着远处云雾山的新绿——那里的树苗已长到齐腰高,既有联盟栽的油松,也有官府拨的杉苗,在风中交织成一片林海。他知道,朝堂与江湖的磨合永无止境,新的政策还会不断出台,但只要守住“相互理解、共促民生”的根本,所有的条规、约束,最终都会化作推动江湖向前的力量,就像这山间的溪流,遇石则绕,遇洼则蓄,终究奔涌向前,汇入大唐盛世的江海。
暮色四合时,总坛的钟声响起,沉稳而悠长。这钟声里,有江湖的侠义,有朝廷的法度,更有百姓对安宁日子的期盼。李瑁转身回堂,案上还堆着待处理的文书——有护民部的救灾预案,有与官府合编的《江湖治理案例集》,还有海外商会关于“共建丝路生态带”的信函。每一份都透着忙碌,却也透着安稳,像极了这日渐清明的江湖与朝堂,在相互理解中,共赴一个更繁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