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 第275章 多元共生绘江湖

第275章 多元共生绘江湖(2 / 2)

最动人的是“共制兵器”环节。汉家铁匠、突厥锻工、吐蕃银匠围在一个火炉旁,要合力打造一把“同心刀”。汉人铁匠负责锻钢,突厥锻工用他们的“冷锻法”让刀刃更坚,吐蕃银匠则在刀柄上镶嵌彩石,刻上各族的吉祥语。刀成之日,李瑁亲自执刀,劈开一根木桩,木屑纷飞中,刀柄上的“和”字格外醒目。

文化节过半时,突然下起了小雨。俚族蛇形门的拳师们却兴致不减,说要表演“雨中练气”。他们赤着脚在湿滑的场地上游走,身形如蛇,吐纳间竟让雨水在周身凝成水珠,不沾衣袍。汉家的“清风观”道长看得入迷,上前请教:“贵派吐纳之法,可否与我派的‘吐故纳新’结合?”

拳师笑着应允,当场演示运气法门。道长闭目体会片刻,忽然道:“原来如此!你们以‘蛇形’导气,我们以‘云形’化气,若能相融,定能让气息更绵长!”两人当场切磋起来,雨水打在他们身上,竟似有了韵律。

文宣部的弟子们忙得脚不沾地,把这些精彩瞬间都画进了《各族江湖图谱》。有一页画着突厥摔角手教汉家孩童“卸力诀”,旁边配文:“力不在猛,在巧借;拳不在独,在相融”;还有一页画着吐蕃舞者与汉家绣娘合作,把密宗拳的姿势绣在绢帕上,题字“舞是动的画,拳是活的诗”。

闭幕那日,各族代表齐聚同心台。李瑁捧出那把“同心刀”,朗声道:“这刀,钢来自汉地,冷锻法学自突厥,彩石取自吐蕃,却再也分不出哪部分属于谁。江湖也是如此,突厥的摔角、汉家的拳、回纥的马术,本就是一体的。”

他将刀递给身旁的各族首领,让他们依次握住刀柄:“从今往后,联盟设‘各族武学馆’,汉人可学摔角,突厥可习太极,吐蕃可练骑射。谁有难处,大家共帮;谁有新技,大家共学。这才是大唐江湖该有的模样。”

首领们齐声应和,声音震得雨珠从檐角滚落。突厥首领解下腰间的狼头佩,挂在李瑁腰间;吐蕃掌门送上一串蜜蜡佛珠,说“见珠如见我,遇事必相助”;回纥门主则牵来一匹纯白的宝马,笑道:“此马能识各族语言,就让它做咱们的‘信使’。”

文化节结束后,长安城里掀起了一股“学异族技”的热潮。汉家少年缠着突厥摔角手学“绊腿功”,吐蕃商人的马队里多了会太极推手的护卫,连皇宫里的侍卫都开始练回纥的“马上平衡术”。百艺堂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沈万山带着各族工匠改良工具:给突厥的弯刀装上汉家的防滑柄,给吐蕃的投石机加上回纥的转轮,效率竟提高了三成。

这日,李瑁收到西域分坛的消息:鹰扬门用联盟送的连发弩击退了马贼,特意送来一匹“踏雪马”作为谢礼;雪山派按他说的法子改良了飞绳,成功横跨澜沧江,让两岸的药材贸易畅通无阻。

他抚摸着腰间的狼头佩,望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那叶片的纹路交错纵横,像极了各族江湖的脉络,看似不同,终究同属一枝。文宣部新画的《江湖全图》就挂在墙上,图里不再分汉家、突厥、吐蕃,只标着“护民点”“互助站”,旁边用各族文字写着同一句话:“江湖一家,风雨共担。”

秦风走进来,手里拿着各族武学馆的开课表:“盟主你看,第一课就排了‘共练基础桩’,汉人教呼吸法,突厥教下盘稳,吐蕃教意念集中,学员都排到下个月了!”

李瑁笑着接过课表,指尖划过那些陌生的族名,忽然明白,所谓融合,从不是让谁变成谁,而是像淮州的“鱼骨墙”,芦苇与泥土各展所长,才能筑起最坚固的屏障。大唐的江湖,正因有了这些不同的色彩,才显得如此鲜活、壮阔。

暮色漫进议事堂,总坛的灯火次第亮起。远处传来各族弟子切磋的呼喝声,突厥语、汉语、吐蕃语混在一起,竟有种奇异的和谐。李瑁知道,这场融合才刚刚开始,但只要守住“相互尊重、彼此成就”的初心,这江湖的画卷,定会越来越斑斓,越来越厚重。

夜风穿过廊下,吹动了墙上的《江湖全图》,图中各族聚居地的标记,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像散落在大唐土地上的星辰,共同照亮着这片江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