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 第246章 持平断讼安地方

第246章 持平断讼安地方(2 / 2)

离开淮南时,江面上的雾刚散。青竹帮的竹篙上都系了黑虎门的虎头结,黑虎门弟子的刀鞘上缠着青竹丝,商队的船正一艘艘靠岸,船头都插着“联盟公断”的小木牌。周老汉撑着船送他们过江,嘴里哼着新编成的《码头谣》:“竹是骨,虎是筋,合在一起撑乾坤;货船来,商队走,淮河两岸不愁银……”

船到江心时,沈青玄回头望去,见两帮弟子正合力往码头搬新到的绸缎,李独眼的侄子正帮赵虎的儿子系腰带,那腰带一半是青竹纹,一半系虎头纹,在朝阳下闪着光。

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岭南的急报就送到了书院。五毒教与苗疆赶尸派为了争夺瘴江边的“七星草”产地,已在山里打了三架,连带着往中原运药材的商队都被堵在了山口。李瑁看过信,当即点了清玄道长与五毒教圣女阿蛮同去:“清玄道长懂医理,知道七星草除了炼毒还能救人;阿蛮熟悉瘴江地形,再带上书院编的《药材分采图谱》,定能说通。”

三日后,岭南传回消息:两派不仅按图谱分了产地——阳坡归五毒教采,阴坡归赶尸派采,还约定每月初三交换采摘心得。阿蛮在信里说,赶尸派长老用七星草配的“活络丹”效果极好,已托商队送了十瓶回书院,给孩子们练功用。

消息传开,各地的纷争调解请求像雪片般飞来。山东的“快马镖行”与“顺风驿站”为了抢客源天天斗殴,联盟使者让他们合开了“镖驿联营”:镖行负责护送,驿站管食宿,客人付一份钱能享两份服务,不到一个月,生意就比从前好了三倍。

川西的马帮与脚夫为了山道收费吵得不可开交,使者丈量山道后划了上下线:马帮走上坡,脚夫走下坡,各不相扰,还能在山腰的茶亭互相通报路况。如今茶亭里挂着块木牌,写着“马帮让脚夫三分路,脚夫谢马帮一声好”,都是用双方的工具刻的——马帮的马蹄铁拓印,脚夫的扁担木纹。

最棘手的是漠北的纷争。鹰愁涧的苍鹰帮与回纥牧马人争草场,都动了弓箭。李瑁亲自带着书院的漠北弟子阿古拉前往,他没说草场该归谁,反倒让人从长安运去苜蓿种子,划出一半草场种苜蓿:“这草既能喂马,又能固沙,收了草两派平分,剩下的卖给商队做饲料,比抢来抢去强。”

他还请了中原的农师教双方耕种,苍鹰帮帮主看着绿油油的苜蓿田,忽然摘下腰间的鹰羽递给回纥头领:“明年播种,我派十个弟兄帮你。”回纥头领解下弯刀上的宝石回赠:“我让牧马人教你们识水源,这草原上的井,我们比谁都清楚。”

初夏的联盟大会上,各地送来的调解文书堆满了整张案桌。钱通戴着老花镜,在《江湖纷争调解录》上一笔一划地记着,墨迹透过纸背,在衬纸上印出淡淡的痕:“淮南码头案,和解;岭南毒草案,和解;漠北草场案,和解……”已记满了三卷,每卷的封皮都贴着双方交换的信物——青竹哨与虎头符、毒草图谱与丹方、鹰羽与宝石。

李瑁翻着新修订的《江湖公断章程》,上面除了断讼规则,还添了许多新条目:“凡和解门派,需合办一桩公益事,或修桥,或办学,或助商队”“每年三月初三设‘和解宴’,各派共饮一杯酒,将旧怨写在纸上烧了,灰烬撒进商路的土里”。

“你看这章程,”李瑁指着其中一页,沈青玄凑近一看,上面是丫丫用算珠摆的“和”字图案,旁边注着:“就像商队算账,收支平衡才长久。”窗外的石榴树已抽出新叶,那是淮南青竹帮与黑虎门合送的,树干上缠着青竹,枝桠系着虎头结,如今竟抽出了带着两种纹样的新芽。

沈青玄忽然想起昨日收到的淮南来信,说码头的账目公示后,两派弟子的家人开始互相通婚,李独眼的女儿嫁了赵虎的侄子,嫁妆里就有那本《漕运分利章程》,用红绸包着,说是“比传家宝还金贵”。信末附了张画,是新出生的娃娃,襁褓上绣着青竹缠虎头的纹样。

暮色中的长安城,商队归营的驼铃声与书院的读书声撞在一起,碎成满地金辉。账房里,《江湖公断章程》的抄本正被快马送往各地,每页都印着那个由各派徽记组成的团花。沈青玄抚摸着纸页,忽然明白,所谓调解,从来不是让谁输谁赢,而是让原本对立的人,在同一片土地上,重新找到共生的理由——就像淮河的岸与桥,少了谁,商队都到不了远方。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三记,沉稳悠长。沈青玄望向窗外,那棵石榴树的影子落在《江湖纷争调解录》上,枝叶交错,竟像是无数条路,最终都通向同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