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 第221章 阴谋的揭露与平息

第221章 阴谋的揭露与平息(2 / 2)

“都听着!”李瑁站上点将台,声音透过风雪传遍全场,“陛下有旨,凡未参与阴谋者,一律既往不咎!但从今日起,京畿卫编制重组,秦将军将亲自挑选各级将领,只看本事,不看出身!”

秦武拔出长刀,指向营中那面褪色的军旗:“愿意留下保家卫国的,站到旗下来!不愿留的,可领三个月军饷回家,绝不刁难!”

起初是零星的脚步声,很快便汇成洪流。士兵们排着队走到军旗前,不少人脱下头盔,露出被风雪冻红的脸,眼神却比往日更坚定。有个曾被张彪欺压的小兵,走到台前“噗通”跪下:“殿下,小的知道张彪藏了批私盐在营房地窖,愿带您去取!”

李瑁让秦武带人清点私盐,自己则赶往军械库。赵二柱正带着工匠们给连弩编号,每个机括上都刻着“某年某月某日造,某军某营用”,旁边还留着工匠的姓氏。“殿下,您看这样成不?”赵二柱指着新刻的编号,冻得通红的手上沾着铜屑,“以后哪个营的军械出了问题,一查就知道是谁的责任。”

“很好。”李瑁拿起一把刻好的连弩,“再在弩尾刻上‘大唐’二字,让士兵们记得,他们手里的兵器,是用来护着这两个字的。”

与此同时,柳明月的斥候营已奔赴朔方。王奎的旧部中,有不少人是被胁迫参与交易,见柳明月带着陛下的赦令和新的军饷,纷纷倒戈,不仅交出了藏匿的军械,还供出了几个漏网的吐蕃细作。在疏勒城,安西都护府按照李瑁的命令,将所有与大食有往来的商户登记在册,严查货物中的铁器和火药,断绝了外邦渗透的渠道。

三日后,三司会审的结果呈报上来:涉案官员共二十五人,其中十二人被判死刑,八人流放,五人贬为庶民。抄没的家产中,仅杨国忠府里就搜出珍珠三斛、丝绸千匹,还有与大食使者往来的密信十封,信中竟详细标注了安西军的布防图。

唐玄宗看着奏报,久久不语,最后提笔在末尾批道:“吏治不清,军无战力,国将不国。即日起,内外官署,凡有贪腐通敌者,无论亲疏,格杀勿论。”

李瑁拿着批文,在政事堂召开了整顿后的第一次军事会议。秦武汇报说,京畿卫已重组完毕,新选拔的百夫长中有不少是平叛时立过功的士兵,其中还有三个是柳明月推荐的斥候,擅长夜袭和侦查。苏明远则带来了好消息,陇右的城寨已建成三座,投石机和连弩的布置形成了交叉火力,吐蕃骑兵几次试探,都被打了回去。

“最要紧的是人心。”李瑁看着案上的新军官名册,上面的名字旁都注着“勇”“忠”“智”等评语,没有一个是靠关系上位的,“昨日去营房看了,士兵们的灶上炖着肉,营房里烧着炭,都说陛下和殿下没忘了他们。”

魏叔玉补充道:“户部按您的意思,给边军加了冬衣和军饷,还派了医官去军营,现在士兵们的士气比往日高了不少。”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却挡不住阳光穿透云层。李瑁走到窗前,看着庭院里被雪覆盖的石榴树,枝桠上积着厚厚的雪,却依旧挺直着腰杆。他想起刚接手军械监时,赵二柱连像样的熔炉都没有;想起柳明月第一次带着斥候营出发时,连像样的战马都凑不齐;想起秦武的机动部队,最初连统一的铠甲都没有……如今,这一切都在变好。

“还有件事。”李瑁转身,目光落在众人身上,“陛下已准了我的奏请,在长安城外建一座军校,让赵二柱教军械制造,让王仲文教地形辨识,让柳明月教斥候侦查,让秦武教阵法战术。凡军中士兵,不论出身,只要有本事,都能来上学,毕业后直接提拔。”

秦武眼睛一亮:“这主意好!省得那些靠关系上来的草包占着位置!”

柳明月也笑了,银甲上的霜花在阳光下闪着光:“末将的斥候营里,有个小兵能听出三里外的马蹄声,正该让他来学学怎么看地图。”

暮色降临时,李瑁再次来到紫宸殿。唐玄宗正对着舆图沉思,见他进来,指着河西的位置:“吐蕃遣使来谢罪了,说愿意归还偷去的军械,还送了五百匹好马。你怎么看?”

“马可以收,谢罪不必当真。”李瑁走到舆图前,“他们是怕咱们整顿好军队,秋后算账。咱们正好用这五百匹马装备机动部队,让秦武多练练骑兵。”

唐玄宗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朕没看错你。当年你父亲总说,你看似温和,骨子里却有股韧劲,像你祖父。”他望着窗外的雪,“这雪下得好,能冻死地里的虫,明年开春,庄稼才能长得好。这朝堂和军队,也该经经这样的雪。”

李瑁点头,心中明白,这场风波虽已平息,但整顿的路还很长。就像这长安城的雪,今日清扫干净了,明日或许还会落下,但只要人心齐了,再大的雪也能扫得干干净净。

离开紫宸殿时,雪已经停了。月光洒在皇城的琉璃瓦上,反射出清冷的光。巡逻的禁军踏着积雪走过,脚步声整齐而有力,甲胄上的霜花在月光下泛着微光。李瑁知道,经过这场涤荡,大唐的筋骨里,那些腐朽的部分已被剔除,新的力量正在生长,就像庭院里的石榴树,看似在寒冬里蛰伏,根系却在土里悄悄积蓄着力量,只待春风一吹,便能抽出新的枝芽,结出更饱满的果实。

政事堂的灯还亮着,案上的卷宗已换成了新的军事改革章程,上面的字迹工整而坚定,透着一股不容动摇的决心。李瑁坐下,提笔在章程的末尾写下:“强军之道,不在多而在精,不在勇而在忠。”墨迹落在纸上,迅速晕开,像是为这大唐的未来,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