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 第185章 万国来朝 盛唐为宗

第185章 万国来朝 盛唐为宗(2 / 2)

大唐的国际声誉,更深深烙印在各国的文化与生活中。在日本,天皇仿照长安的格局修建了平城京,街道命名为“朱雀大街”“东市”“西市”,连官员的服饰都改成了唐式;在新罗,贵族子弟以能吟唐诗为荣,科举考试的题目竟取自李白的诗句;在波斯,上流社会流行喝“唐茶”,用“唐三彩”装饰宫殿,甚至有贵族给自己取了“李”“张”等大唐姓氏。

这年冬至,玄宗在大明宫举办“万国朝贺大典”,李瑁陪同在侧。殿中,波斯使者献上镶嵌宝石的王冠,大食使者奉上香料与天文仪器,日本使者带来精心仿制的唐式屏风,新罗使者则呈上用汉文写的《谢恩表》,表中写道:“大唐如日中天,泽被四海,小国服膺教化,愿世世称臣。”

玄宗看着满殿的异国使者,又看了看身旁从容微笑的李瑁,朗声说道:“诸位远道而来,朕甚欣慰。大唐向来以和为贵,愿与诸国互通有无,共享太平。”说罢,示意李瑁宣读赏赐清单——丝绸、瓷器、书籍、农具,每样赏赐都精心挑选,既显大唐国力,又贴合各国需求。

大典结束后,使者们在宫门外的广场上参观大唐的“成就展”。那里陈列着新式水车、连发弩、织布机,还有绘制着全国水利网、官道图的巨大舆图。当看到长安的排水系统模型时,波斯使者忍不住伸手触摸:“原来长安雨天不积水,是因为有这样的‘地下河流’!我们的都城也该修一套。”

李瑁走上前,笑着解释:“这不难,我们可以派工匠去指导,材料用你们当地的石料即可。”

正说着,人群中挤出一个矮小身影,竟是琉球国新派来的小使者。他怯生生地开口:“大唐如此强盛,我琉球虽小,也渴望能得大唐教化。不知能否派些夫子去琉球,教导我等子民?”李瑁微笑点头:“自然可以,我大唐向来乐意传播文化。”小使者喜极而泣,连连叩谢。

此时,一名大食学者模样的人上前,恭敬道:“听闻大唐有奇术能预测天象,我大食对天文也颇有研究,能否与大唐交流一二?”李瑁眼睛一亮,这正是促进文化交流的好机会,便应道:“甚好,可安排两国学者一同研讨。”

人群中讨论声此起彼伏,都对大唐的慷慨与强盛赞叹不已。李瑁望着这热闹场景,心中满是自豪,他深知,这只是大唐辉煌的开端,未来,大唐必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引领世界文明的潮流,让大唐的光芒照耀到更遥远的地方。

波斯使者眼中闪过惊喜:“殿下真的愿意相助?”

“大唐的强盛,不是要独占技艺,而是要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李瑁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就像这水车,能灌溉你们的农田;这医书,能救治你们的百姓。如此,天下才能真正太平。”

使者们闻言,纷纷躬身行礼,眼神中满是敬佩。他们终于明白,大唐的国际声誉,不仅源于军事的强大、经济的繁荣,更源于这份开放包容、乐于分享的气度。

夕阳西下,大明宫的金顶在余晖中熠熠生辉。李瑁站在宫墙上,望着远处各国使者的身影消失在长安的暮色里,心中一片澄澈。他知道,大唐的国际声誉,从来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文明的吸引力、制度的优越性、民生的幸福感。当各国看到大唐百姓安居乐业,看到大唐的技艺能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自然会心生向往,自愿向化。

夜风拂过,带来长安夜市的喧嚣,其中夹杂着波斯商队的叫卖声、新罗留学生的读书声、日本使者的赞叹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属于大唐的“国际歌”,歌声里,有万国来朝的荣耀,更有文明互鉴的温暖。

李瑁知道,这并非终点。随着大唐的持续发展,会有更多国家来到这里,学习、交流、合作。而他要做的,便是继续秉持初心,让大唐的光芒,照亮更远的地方,让这份属于盛唐的国际声誉,成为后世传颂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