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玄甲骑兵们押着安禄山的残部赶来。“殿下,叛军已全部剿灭!”骑兵统领高声禀报。骑兵统领的声音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
“好!将安禄山押解回长安,听候陛下发落。”李瑁下令道。李瑁的声音坚定有力,他要让安禄山接受大唐律法的审判。
回程的路上,安禄山被五花大绑,置于囚车之中。他望着车外的景色,心中不知在想些什么。李瑁骑着马,跟在囚车旁,警惕地注视着安禄山的一举一动。安禄山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落寞和无奈,他曾经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如今等待他的将是严厉的惩罚。
途经一处村庄时,村民们听闻安禄山被擒,纷纷涌上街头。他们手持农具,眼中满是愤怒与仇恨,朝着囚车叫骂:“安禄山,你这个逆贼,还我亲人命来!”“杀了他,为我们报仇!”村民们的声音充满了愤怒和悲痛,他们的亲人在安禄山的叛乱中丧生,家园被毁,他们对安禄山的仇恨已经积压了太久。
安禄山低着头,不敢与村民们的目光对视。李瑁见状,大声说道:“乡亲们,大家放心,安禄山必将受到大唐律法的严惩。”李瑁的声音安抚了村民们的情绪,让他们感到一丝欣慰。
村民们这才稍稍平息怒火,但仍对着囚车吐口水。李瑁看着这一幕,心中明白,安禄山之乱给百姓带来的伤痛太深,需要时间来抚平。李瑁深知,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擒获安禄山,更重要的是帮助百姓重建家园,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
经过数日的行程,李瑁终于将安禄山押解回长安。长安城万人空巷,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只为一睹逆贼的下场。“杀了安禄山!”“严惩逆贼!”的呼喊声此起彼伏。百姓们的情绪激动,他们渴望看到安禄山受到应有的惩罚。
李瑁将安禄山押至大明宫前,向玄宗复命。“陛下,臣幸不辱命,已将安禄山生擒。”李瑁跪地奏道。李瑁的声音中充满了自豪和忠诚,他完成了玄宗交给他的任务,为大唐立下了大功。
玄宗坐在龙椅上,看着阶下狼狈的安禄山,眼中满是复杂的神色。曾经,他无比信任安禄山,却不想养虎为患,让大唐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安禄山,你可知罪?”玄宗的声音带着威严与愤怒。玄宗的心中充满了悔恨和愤怒,他后悔自己当初的轻信,让安禄山有了叛乱的机会。
安禄山抬起头,看着玄宗,眼中闪过一丝愧疚,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陛下,臣罪该万死。”安禄山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逃脱惩罚,只能认罪。
“哼,你犯下的罪孽,擢发难数。”玄宗一拍龙椅扶手,“将安禄山打入天牢,待朕与众位大臣商议后,再行定罪。”玄宗的声音坚定有力,他要让安禄山为自己的罪行付出沉重的代价。
“遵旨!”侍卫们上前,将安禄山押往天牢。侍卫们的动作迅速而果断,他们将安禄山押出了大明宫,送往天牢。
李瑁看着安禄山远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这场叛乱终于告一段落,但大唐的创伤还需慢慢治愈。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依然沉重,重建大唐的道路还很漫长。李瑁知道,自己不能有丝毫懈怠,他要继续为大唐的复兴努力奋斗。
“瑁儿,你此次立下大功,朕定会重重赏赐。”玄宗看着李瑁,眼中满是欣慰。玄宗对李瑁的表现非常满意,他认为李瑁是大唐的栋梁之才。
“陛下,臣不求赏赐。”李瑁起身,说道,“只愿能继续为大唐效力,让百姓早日过上安稳的日子。”李瑁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为大唐的百姓谋福祉,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好,好啊!”玄宗笑道,“有你这样的臣子,是大唐之幸。”玄宗对李瑁的忠诚和奉献精神非常赞赏,他相信李瑁能够为大唐的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退朝后,李瑁走出大明宫。阳光洒在他身上,让他感到一丝温暖。他望着长安城中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暗暗发誓,定要让大唐重现往日的繁荣昌盛。李瑁知道,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他要继续努力,为大唐的未来而奋斗。
回到府邸,杨玉环迎了出来。她看着李瑁疲惫的面容,心疼地说道:“你终于回来了,一路上辛苦你了。”杨玉环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和爱意,她为李瑁的平安归来感到高兴。
“不辛苦。”李瑁微笑着握住杨玉环的手,“只要能为大唐、为百姓做些事,一切都是值得的。”李瑁的心中充满了对杨玉环的感激和爱意,她的支持和理解是他前进的动力。
夜晚,李瑁躺在床上,却久久无法入眠。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河北百姓重建家园的画面,以及安禄山被擒时的场景。他知道,大唐的复兴之路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挑战等待着他。但他坚信,只要君臣一心,百姓支持,大唐定能走出阴霾,迎来新的辉煌。李瑁在心中规划着大唐的未来,他要为大唐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床榻上,李瑁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默默祈祷。愿天下太平,愿百姓安康。在这静谧的夜晚,他渐渐进入梦乡,梦中是大唐的万里江山,一片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