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 第166章 穷追不舍 逆旅末路

第166章 穷追不舍 逆旅末路(2 / 2)

崔万春猛地磕头,额头撞在船板上“咚咚”作响:“奴才生是陛下的人,死是陛下的鬼!愿随陛下共赴长安!”

安禄山叹了口气,不再说话。他整理了一下凌乱的龙袍——那龙袍还是攻陷洛阳后仓促缝制的,明黄色的绸缎上绣着的金龙歪歪扭扭,此刻却被他穿得异常郑重。

渡船被唐军的巡逻艇拖回北岸时,已是午时。安禄山走下船,脚刚沾地就被玄甲士按倒在地,冰冷的铁链锁住了他的手脚。他没有反抗,只是抬头望着天空,几只苍鹰在云层下盘旋,像极了范阳草原上的景象。

“把他关进囚车。”李瑁的声音平静无波,目光扫过那些跪地投降的残兵,“愿意归降的,登记造册,发放路费回乡;顽抗到底的,就地正法。”

残兵们纷纷哭喊着谢恩,不少人想起家乡的妻儿,忍不住痛哭流涕。崔万春被押着经过李瑁身边时,突然挣开亲兵,一头撞向旁边的礁石,血溅当场。

李瑁皱了皱眉,对亲兵道:“厚葬了吧。”

囚车是特制的,四壁镶嵌着铁皮,只留一个透气的小窗。安禄山蜷缩在里面,痈疽的疼痛让他不住呻吟。李瑁让人送来伤药和干净的水,却被他打翻在地:“朕乃大燕皇帝,死也不吃你们唐人的东西!”

“到了长安,陛下自会处置你。”李瑁没有动怒,只是让人将囚车盖好,“启程吧,早日押回长安,也好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玄甲骑兵分成两队,一队护送囚车向长安进发,一队跟随李瑁转向东北,支援正在追击安庆绪的郭子仪。临行前,李瑁最后看了眼囚车,安禄山正透过小窗望着黄河,浑浊的眼珠里不知在想些什么。

押送囚车的队伍走得很慢。安禄山的痈疽越来越严重,时常在囚车里昏迷过去,医兵只能用银针勉强维持他的性命。沿途的百姓听说擒住了安禄山,纷纷涌到路边,有人扔石头,有人骂脏话,还有的老人抱着死去儿孙的牌位,跪在地上哭嚎。

行至荥阳地界时,恰逢阴雨连绵。囚车陷在泥泞里,亲兵们费力地推着车,溅起的泥点糊满了铁皮。安禄山在昏迷中呓语,时而喊着“陛下饶命”,时而骂着“安庆绪逆子”,时而又哼起了范阳的民歌,声音凄厉得像鬼哭。

负责押送的校尉于心不忍,对副手道:“给他块干净的毯子吧,别真死在路上了。”

副手摇头:“殿下有令,不得松懈。这老贼手上沾了多少人命,受点罪也是应该的。”

可当夜,校尉还是偷偷将自己的干粮和伤药从透气窗塞了进去。安禄山醒来后,看着那半块麦饼和油纸包着的药膏,突然老泪纵横。他戎马半生,杀人如麻,竟在临死前,被一个敌国的小校尉给了一丝温暖。

七日后,囚车抵达长安城外的灞桥。玄宗派来的宦官早已等候在此,见了囚车,尖声喊道:“陛下有旨,将安禄山打入天牢,三日后问斩!”

安禄山被拖出囚车时,已经站不稳了。他抬头望着长安城的城墙,高大的朱雀门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三十年前,他就是从这里走进皇宫,跳起胡旋舞博得主子欢心;三十年后,他以阶下囚的身份重回此地,等待他的是断头台。

“段氏……安庆恩……”他喃喃自语,宦官冷笑道:“放心,荣王殿下说话算数,你那小妾和幼子,已经被安置在城南的别院,衣食无忧。”

安禄山眼中闪过一丝释然,随即被拖向天牢。囚车的轮子在石板路上发出“吱呀”的声响,像一首绝望的挽歌,回荡在灞桥的暮色里。

此时的洛阳城外,李瑁正站在邙山的烽火台上,望着东北方向。郭子仪的信使刚刚带来消息,安庆绪在范阳城外被唐军包围,粮草断绝,不日便可擒获。他从怀中取出杨玉环的信,信上写着:“长安的银杏黄了,我在曲江池畔等你归来。”

风从黄河吹来,带着湿润的气息。李瑁将信纸折好,重新放回怀中,转身对张彪道:“传令下去,明日进军范阳,彻底平定叛乱!”

玄甲骑兵们的呐喊声震彻山谷,惊起一群飞鸟。远处的黄河如一条金色的带子,在夕阳下蜿蜒东去,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王朝的兴衰,也见证着一个逆贼的末路。李瑁知道,安禄山的死,不是结束,而是大唐新生的开始。那些在战乱中失去的,那些被破坏的,都将在他和无数心怀家国的人手中,一点点重建起来。

夜宿邙山军营时,李瑁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少年时的十王宅,玄宗坐在廊下看他练剑,杨玉环端着点心站在一旁,笑得眉眼弯弯。醒来时,帐外的号角声已经响起,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征程,也即将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