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 第159章 三城光复 民心归唐

第159章 三城光复 民心归唐(2 / 2)

入夜后,沧州城像一头蛰伏的巨兽。青黛带着四十九名弟子,借着月色攀上城壁。城墙的缝隙果然狭窄,她屏住呼吸,像壁虎般贴着石砖挪动,指尖抠着砖缝里的青苔,一点点向上攀爬。离垛口还有三尺时,她听到上面传来叛军的闲聊声。

“听说了吗?范阳城的弟兄全降了,唐军给的待遇还不错……”

“小声点!被将军听见有你好果子吃!”

青黛心中一动,从怀里摸出个小竹筒,对着上面吹了声鸟鸣——这是江湖弟子的暗号。片刻后,城上也传来一声鸟鸣。她眼睛一亮,是内应!

原来田承嗣的部下早已不满他的残暴,有十几个士兵暗中派人与唐军联络,愿意作内应。趁着换岗的间隙,青黛等人被拉上城楼,迅速解决了西城楼的守卫。当第一缕狼烟从西城楼升起时,李瑁挥动了令旗。

东门的强攻如期展开,田承嗣果然中计,调派主力防守东门。就在他亲赴东门督战时,西城楼的内应突然关闭了城门机关,青黛带着弟子们占领了箭楼,箭矢如雨点般射向叛军。

“不好!中计了!”田承嗣怒吼着要回援,却被东门的唐军死死缠住。城楼上的百姓见状,也鼓起勇气反抗——有人抢过叛军的刀,有人推倒了垛口的滚石,还有人抱着叛军一起跳下城楼。

混乱中,李瑁率军从东门突入,他一眼就看到了在城楼上砍杀百姓的田承嗣。“贼子受死!”李瑁挺枪刺去,枪尖带着风声,直逼田承嗣后心。

田承嗣回身格挡,大刀与长枪碰撞,火星四溅。“李瑁,你敢阴我!”他怒吼着挥刀劈来,刀风裹挟着戾气。

李瑁不慌不忙,枪尖一转,避开刀锋,顺势刺穿了田承嗣的手腕。“啊!”田承嗣惨叫一声,大刀落地。李瑁一脚将他踹翻在地,枪尖抵住他的咽喉:“你残害百姓,今日就是你的死期!”

城楼上的百姓爆发出震天的欢呼。一个满脸是血的少年扑过来,捡起田承嗣的大刀,朝着他的腿狠狠砍去:“你杀了我爹!我要报仇!”

李瑁没有阻止,只是对身后的亲兵说:“把活着的叛军都绑起来,交给百姓辨认,有血债的,按大唐律法处置。”

安抚沧州百姓花了整整五日。李瑁让人在城中心搭了高台,每日辰时亲自坐堂,听百姓诉说冤屈。有个瞎眼的老嬷嬷,摸索着来告叛军抢走了她唯一的孙子;有个跛脚的货郎,哭着说叛军烧了他的货担,还打断了他的腿;还有个十六岁的姑娘,低着头说叛军杀了她爹娘,她想参军报仇。

“嬷嬷,”李瑁握着老嬷嬷的手,“我们会帮您找孙子,找到了就送到您身边。”

“货郎大哥,”他让人取来二十贯钱,“重新置办货担,好好过日子。”

“姑娘,”他看着那双含泪却倔强的眼睛,“参军可以,但你得先学识字、学武艺,等你够强了,我亲自收你当亲兵。”

离开沧州那天,百姓们送的不再是鸡蛋和烙饼,而是他们连夜赶制的布鞋、织的布帕,还有孩子们用草编的小马。一个瞎眼的孩童摸着李瑁的铠甲,奶声奶气地问:“将军,大唐是什么样子的?”

李瑁弯腰抱起他,指着东方:“大唐啊,就是让你能安安稳稳地长大,能看见太阳,能吃到糖,再也不用怕坏人。”

德州的收复出乎意料地顺利。安忠志果然如洪七公所料,是真心归降。他不仅打开了城门,还亲自带着唐军清点叛军粮仓,甚至拿出自己的私产分发给百姓。

“末将知道叛军的底细,”安忠志陪着李瑁巡查城防,指着一处隐蔽的暗门,“这里能直通城外的密道,安禄山当年就是从这儿溜进德州的。”

李瑁让人封死暗门,转而看向城墙上的垛口:“这些都得加固,冬天风大,得让守城的士兵暖和些。”

“末将已经让人在箭楼里砌了火塘,”安忠志连忙说,“还备了棉衣,就等殿下查验。”

在德州,李瑁做的最多的事是“听”。他听老农说如何改良稻种,听工匠说如何烧制更结实的砖瓦,听书生说德州的历史典故。有个须发皆白的老秀才,拉着李瑁讲了三天三夜,从隋朝开凿大运河讲到本朝的赋税制度,最后抹着眼泪说:“殿下愿听老朽唠叨,就是把咱当自家人啊。”

一天傍晚,李瑁在集市上闲逛,看到一个货郎在卖糖画,围了一圈孩子。他停下脚步,看着货郎用糖稀画出栩栩如生的龙、凤、小兔子,孩子们的笑声像银铃一样。

“给我画个小老虎。”李瑁掏出碎银递过去。

货郎愣了愣,连忙舀起糖稀,手腕一抖,一只威风凛凛的小老虎就成型了。李瑁接过糖画,舔了一口,甜丝丝的。

“将军也爱吃糖啊?”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仰着头问。

“是啊,”李瑁蹲下身,把糖画递给他,“你吃吧。”

小男孩接过糖画,舔了一大口,含糊地说:“谢谢将军!俺娘说,大唐的将军都是好人!”

李瑁笑了。他站起身,望向天边的晚霞,德州城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柔和,炊烟袅袅升起,与范阳、沧州一样,带着让人安心的烟火气。

三城光复,河北平定。回师那天,李瑁特意绕了段路,从三座城的城外经过。范阳的瓦窑正在烧新瓦,沧州的城墙已补好缺口,德州的集市上,货郎的拨浪鼓声响得欢快。

他衣襟上的野菊花早已干枯,却仍留着淡淡的香。李瑁轻轻取下干花,放进贴身的荷包里——那里面,还装着范阳老汉的芝麻饼碎屑、沧州姑娘送的布帕角、德州孩童画的歪扭小老虎。

这些细碎的、带着温度的物件,比任何战功都更让他觉得踏实。因为他知道,收复的不仅是城池,更是民心;平定的不仅是叛乱,更是百姓心中的惶恐。

马蹄声渐远,身后的城池在晨光中越来越小,却像三颗明亮的星,照亮了大唐的北方天空。李瑁握紧缰绳,朝着长安的方向疾驰——那里有更重的担子等着他,但他的脚步,因这些城池的温度,而格外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