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 第145章 烽燧不惊 四境安澜

第145章 烽燧不惊 四境安澜(2 / 2)

使者彻底慌了,“噗通”跪倒在地:“殿下饶命!小使只是奉命行事,并不知天枢阁之事!”

“回去告诉赞普,”李瑁俯视着他,“安西是大唐的疆土,别说借道,一粒沙子也带不走。若敢来犯,我必率大军直捣逻些城!”他让人取来一面唐军军旗,“把这个带回给赞普,让他看看大唐的旗帜,永远不会倒!”

使者连滚带爬地带着军旗离去。郭虔瓘忧心道:“吐蕃未必会善罢甘休,他们的细作说,天枢阁给赞普送了不少新式弩箭,射程比我们的远得多。”

李瑁点头:“我已让人从长安调遣工匠,改良我们的弩箭。另外,你立刻派人联络西域诸国,告诉他们,若愿协助大唐守安西,朝廷将减免三年贡赋。”

西域诸国向来在唐与吐蕃之间摇摆,听闻减免贡赋,于阗、疏勒等国立刻派来援军,连一向中立的龟兹王也送来三百匹良马。

与此同时,云州城外的戈壁上,张彪正与王忠嗣查看地形。王忠嗣指着远处的黑风口:“那里是突厥骑兵必经之路,两侧是悬崖,可设埋伏。”张彪点头:“末将带一千玄甲士埋伏在左侧,王将军率部在右侧,待突厥人进入谷中,我们前后夹击。”

次日清晨,颉利可汗果然亲率三万骑兵杀来。他见云州城门大开,以为唐军怯战,狂笑着挥刀下令:“冲进去!抢光云州的财物!”

骑兵如潮水般涌入黑风口,刚到谷中,两侧突然滚下巨石,将前后谷口堵死。张彪一声令下,玄甲士的火箭如雨点般射下,突厥骑兵成片倒下。颉利可汗大惊,想要突围,却被王忠嗣拦住去路。

“颉利!还认得我吗?”王忠嗣横枪立马,他父亲当年就是在与突厥的战斗中牺牲的。

颉利怒吼着挥刀冲来,两人战在一处。张彪趁机率军冲杀,玄甲士的长戟穿透突厥骑兵的皮甲,如入无人之境。激战半日,突厥骑兵死伤过半,颉利可汗被王忠嗣挑落马下,成了俘虏。

打扫战场时,张彪在颉利的营帐里发现了天枢阁送来的云州布防图,图上还附着一封信:“待拿下云州,可直取太原,我等在城中接应。”

“又是天枢阁!”张彪将信递给王忠嗣,“看来他们不止勾结吐蕃,还想借突厥之手颠覆大唐。”

营州那边,周明也打了场漂亮的伏击。契丹部落见唐军援军到来,本想退回草原,却被周明追上,斩杀了带头闹事的部落首领,其余人见状,纷纷跪地投降。周明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给他们送去粮食,告诉他们:“只要安分守己,大唐允许你们在边境互市。”

一个月后,边疆传来捷报:吐蕃赞普派人送来降书,承诺永不犯安西;突厥残余势力退回漠北,再不敢南下;契丹部落献上驼马,请求归顺。系统面板上,【边疆稳定度提升至95%】的提示闪烁,附带的“四境安宁”让平叛前线的粮草运输效率提高了三成。

李瑁站在安西都护府的城楼上,望着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商队。驼铃声声,胡商们牵着骆驼,带着香料、玉石前来贸易,脸上洋溢着笑容。郭虔瓘递来一杯葡萄酒:“殿下,如今边疆安稳,您可以放心回中原了。”

李瑁接过酒杯,却没有饮下。他望着东方,心中惦记着魏州的平叛战事,惦记着长安的杨玉环,更惦记着那个隐藏在暗处的天枢阁。“安禄山还没伏法,天枢阁还在作祟,我不能走。”

他对郭虔瓘道:“我已奏请陛下,在安西设立军器监,改良弩箭和投石机。另外,从平叛军中再调五千人来,加固安西到凉州的烽燧,确保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郭虔瓘躬身领命:“殿下考虑得周全。”

三日后,李瑁率领玄甲士踏上归途。队伍行至凉州时,遇到了从长安来的信使,带来了杨玉环的信。信中写道:“闻你在安西安定边疆,甚慰。长安一切安好,只是秋风渐凉,望君保重身体,我已让人备了寒衣,托商队带给你。”

李瑁将信贴身收好,眼眶微热。他勒马望向东方,夕阳正将天空染成金红,仿佛预示着大唐的未来。玄甲士们见殿下驻足,纷纷勒住马,静静地等候。

“走吧,回魏州。”李瑁挥了挥手,玄甲军继续东行,马蹄声踏过河西走廊的戈壁,留下一串坚定的印记。

他知道,守住边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着他。但只要大唐的旗帜不倒,只要将士们同心协力,再大的风浪也能闯过去。

远处的烽燧上,唐军士兵正升起狼烟,那不是警报,而是平安的信号。在连绵的烽燧守护下,大唐的边疆,如铜墙铁壁般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