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 第142章 朝堂纷议 折中安局

第142章 朝堂纷议 折中安局(2 / 2)

“不然。”中书侍郎张九龄缓缓开口,“遣返降兵时,让他们带着朝廷的恩惠回乡,便是最好的活告示——告诉那些仍在顽抗的叛军,投降有生路。如此,可减少多少刀兵?省下的军饷,远比安家银多得多。”

群臣再次争论起来,殿内声音此起彼伏。唐玄宗敲了敲御案,朗声道:“李瑁的方案,朕准了。”

他目光扫过群臣:“首恶必惩,是为正法;胁从可赦,是为仁心。史思明有功,免罪但收权;降兵愿留愿走,各随其便。此事就这么定了,不必再议。”

皇帝金口玉言,裴冕等人虽心有不甘,也只能躬身领旨。朝堂上的争议暂时平息,但私下里,两派的角力并未停止——裴冕让人在军中散布流言,说李瑁“偏袒叛贼”;韦见素则暗中联络地方官,嘱咐他们善待返乡降兵。

消息传到渔阳,李瑁正在处理降兵遣返事宜。首批三千降兵拿着安家银,在唐军护送下踏上归途,临行前纷纷对着李瑁的营帐叩首。

“殿下,长安传来消息,裴御史在背后说您的不是。”周明愤愤不平。

李瑁却不以为意:“他有他的立场,不必在意。只要我们把事办妥当,流言自会不攻自破。”

他亲自来到史思明的军营。史思明正因“交出兵权”之事忐忑不安,见李瑁前来,慌忙出迎:“殿下……”

“史将军不必忧心。”李瑁笑着扶起他,“陛下已下旨,授你为范阳别驾,虽无兵权,却能参与地方治理。你熟悉范阳民情,正好为朝廷效力。”

史思明又惊又喜,跪地叩首:“谢殿下保全!末将定当恪尽职守,绝不负朝廷!”

李瑁扶起他,语重心长道:“范阳历经战乱,百姓困苦,你要多安抚民心,让他们知道,朝廷不会因曾被叛军占据而亏待他们。这比守住一座空城更重要。”

“末将明白!”史思明重重点头。他知道,李瑁这是在给他立功赎罪的机会。

处置完降将降兵,李瑁开始着手清剿叛军残余。有了“降者不杀”的政策,平卢的叛军几乎未做抵抗便开城投降,仅用十日便收复全境。系统提示【平叛完成度95%】,李瑁知道,只剩最后一步——押解安禄山回长安受审。

出发前夜,郭子仪忧心忡忡地来见李瑁:“殿下,长安暗流涌动,裴御史等人对您的方案耿耿于怀,此次回京,怕是少不了刁难。”

李瑁望着帐外的月光,平静道:“我做这些,不是为了讨好谁,是为了大唐的安稳。若因怕刁难而改变初衷,才是真的辜负了前线将士的血。”

他顿了顿,继续道:“安禄山是元凶,必须公开问斩,以谢天下;那些被裹挟的士卒,能回家务农,便少了三分动荡;史思明能安分守己,范阳便多了一分安定。这些,比朝堂上的非议重要得多。”

郭子仪看着李瑁坚定的眼神,心中豁然开朗,躬身道:“殿下说得是,是末将多虑了。”

三日后,押解安禄山的囚车从渔阳出发,前往长安。李瑁率领玄甲锐士护送,身后跟着史思明等降将,以及最后一批等待遣返的降兵。队伍绵延十里,旗帜飘扬,却不闻往日的肃杀,反而带着一种尘埃落定的平静。

途中,李瑁收到杨玉环的信,信中写道:“闻朝堂有争议,然瑁郎之心,在于安定天下,而非迎合众议。长安深秋寒凉,望君保重,我在东宫候你归来。”

李瑁将信贴身收好,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知道,无论朝堂上有多少分歧,只要守住“安定”二字,便不会错。

队伍行至易州时,遇到一群前来送行的百姓,其中有不少是此前被遣返的降兵家属。他们捧着热茶,跪在路边:“多谢殿下开恩,让我儿能回家……”

李瑁勒住马,对百姓们道:“朝廷与百姓,本是一体。只要安分守己,勤耕守法,便是大唐的好子民。”

欢呼声再次响起,久久回荡在山谷间。李瑁知道,他的方案或许不是最完美的,却在仇恨与宽容之间,为大唐找到了一条能尽快愈合伤口的路。

前路或许仍有波折,朝堂的争议或许还会再起,但只要方向没错,一步一步走下去,总能迎来真正的太平。他策马前行,玄甲在阳光下闪烁,身后的队伍稳步跟上,朝着长安的方向,朝着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