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凝江湖力御乱(2 / 2)

当第一缕晨光艰难地撕开天际的阴霾,太极殿的铜钟突然鸣响。钟声在雨中回荡,显得格外沉重。杨玉环猛然起身,发间的步摇因动作过猛撞碎了案头的青瓷瓶。在这钟声里,她仿佛听见了远方江湖各派的厮杀声,混着边关传来的阵阵号角,在长安城上空交织回荡。

潼关城头,寒风凛冽。李瑁与郭子仪并肩而立,望着远处黄河奔腾,正在紧张部署最后的防线。李瑁展开新绘制的军事地图,指着上面的标识,对郭子仪说道:“郭将军,江湖各派已按计划行动。泰山派将牵制突厥骑兵,衡山派去联络吐蕃太子,青城派镇守函谷关,希望能借此打乱安禄山的部署。”

郭子仪抚着虬髯,点头大笑道:“如此甚好!末将这就安排松烟粉的运送,确保万无一失。待突厥骑兵渡河时,火攻与松烟齐发,定叫他们人仰马翻,有来无回!”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如同洪钟般在城头回响。

深夜,万籁俱寂。李瑁独自登上了望塔,月光如水,洒在他疲惫却又坚毅的脸上。远处的黄河在月光下宛如一条银色的巨蛇,蜿蜒流淌。芦苇荡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他不禁想起杨玉环在信中所说:“我在西市组织了五百绣娘,为将士们赶制护腕,希望能为他们增添一丝温暖与力量。”他紧紧握住腰间的玉佩,那是杨玉环亲手所赠,仿佛能透过玉佩感受到她指尖的温度和深深的牵挂。

松潘草原,广袤无垠。吐蕃太子的大帐内,气氛紧张而微妙。衡山派玉玑子与吐蕃太子相对而坐,正在进行一场艰难的谈判。吐蕃太子把玩着手中的酒杯,眼神闪烁不定:“我可以说服父王退兵,但你们大唐需答应我一个条件。”

玉玑子心中一紧,问道:“太子殿下请讲,只要是合理要求,大唐定会考虑。”

吐蕃太子微微一笑,指尖划过李瑁送来的玄铁令,缓缓说道:“我要大唐开放河西榷场,与吐蕃通商,促进双方贸易往来。”

玉玑子沉思片刻,说道:“太子殿下,此事重大,我需与瑁王商议后才能给您答复。但我可以先承诺,瑁王一向以大局为重,只要对双方有利,想必不会拒绝。”

吐蕃太子点点头:“好,我给你们三日时间。不过,我还需要你们的北斗七星阵相助,确保我军安全撤军。”

玉玑子微笑着展开卦盘:“太子殿下请看,这是我为贵军推演的撤军路线。此路线利用北斗七星阵的变化,可迷惑敌军,确保贵军顺利撤离。”卦盘上的棋子摆成九曲黄河状,暗藏玄机,每一步都经过精心谋划。

黄河渡口,史思明的十万大军正浩浩荡荡地渡河。士兵们的喊杀声、马蹄声、船桨划水声交织在一起。突然,芦苇荡中“轰”地腾起熊熊烈火,一时间浓烟滚滚。松烟粉随着风势迅速飘散,弥漫在整个渡口。突厥战马闻到松烟味,顿时惊恐嘶鸣,陷入混乱,纷纷挣脱缰绳,四处逃窜。

“不好!中计了!”史思明见状,脸色大变,怒吼道,“快撤!”但此时已经来不及了,泰山派的玄真子率轻功高手如神兵天降,从云端跃下。他们身姿矫健,手中剑光闪烁,与松烟交织在一起。喊杀声、惨叫声此起彼伏,叛军阵脚大乱。

长安城的街道上,百姓们夹道欢迎凯旋的将士。杨玉环带着绣娘,为归来的将士们分发护腕。她微笑着将绣着虎头纹的护腰递给郭子仪,说道:“郭将军,您的虎狼之师当配虎纹,愿此护腰能保佑您旗开得胜,早日全歼叛军。”

郭子仪接过护腰,哈哈大笑道:“多谢王妃!末将定当不负所托,不消灭叛军,誓不还朝!”他的笑声爽朗豪迈,震落了屋檐上的积雪,惊起无数寒鸦。

李瑁站在城楼上,望着这热闹而振奋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虽然此次借助江湖各派之力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这只是漫长战争中的一个小阶段,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安禄山的叛军实力依然强大,李林甫余党或许还在暗中作祟,而江湖门派间的团结也需要进一步巩固。但此刻,看到江湖各派齐心协力的场景,他心中燃起了希望。他坚信,只要大家众志成城,定能击退安禄山,保卫大唐的江山社稷,让百姓重回安宁的生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瑁一边与郭子仪等将领精心策划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加强潼关及其他重要关隘的防御;一边密切关注江湖动态,与各门派保持紧密联系。他深知,江湖这盘棋,下好了将成为制胜的关键。而杨玉环在长安城内,也积极组织百姓筹备物资,为前线将士提供后勤保障。她时常与妙真师太等人交流,关注着波斯商人阿里的调查进展,希望能为李瑁分忧解难。

在这动荡的局势下,各方势力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而行动着。大唐的命运,如同风中摇曳的烛火,在战争的风暴中岌岌可危,却又因无数人的坚守与努力,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而李瑁与杨玉环,也在这时代的洪流中,为了他们心中的大唐,为了他们彼此的承诺,坚定地前行着,共同迎接未知的挑战。